《三國演義》是捧劉抑曹的著作。這不能怪羅貫中,他寫《三國演義》時,三國的歷史已經在民間發酵了一千多年,民間主流都是對劉備的蜀漢,寄予無限同情的。
原因很簡單,蜀漢的創建者們,是一群為理想而奮鬥的人。尤其是蜀漢「雙核」,百折不撓的劉備和鞠躬盡瘁的諸葛亮,與其說他倆的功績牛逼,不如說這兩人的精神力量,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讓後世明白了,在這個現實功利的世界中,總有那些一些人,敢以自身為火炬,燃燒著前行。也許正是因蜀漢之前太耀眼,當鄧艾破蜀時,卻出現了一個讓人瞠目結舌的現象,蜀漢滿朝文武都高喊「投降」。
其中代表人物是譙周,根本不討論如何抗擊鄧艾,而是大談投奔東吳好,還是直接投降曹魏更妙。最終結論是:直接投降更妙,可免受兩次羞辱!而滿朝文武還都隨聲附和,這是為什麼?其實,原因幾乎都在諸葛瞻身上!
諸葛瞻是諸葛亮的兒子,諸葛亮去世時他才7歲。也正是在諸葛瞻出生的這一年,諸葛亮滴血寫就千古名篇《出師表》,拉開了諸葛亮北伐的大幕。
這似乎是冥冥之中的一種傳承,因而當諸葛亮去世後,諸葛瞻幾乎被當成了第二個諸葛亮一般,受到蜀漢上下的擁戴。以至於一條對蜀漢百姓利好的決策出台,明明跟諸葛瞻沒一毛錢關係,但蜀漢老百姓卻認為,這是諸葛瞻的功績!
其實,這是蜀漢百姓把對諸葛亮的思念,全部轉移到了諸葛瞻身上。所以,當鄧艾偷襲陰平得手後,幾乎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諸葛瞻身上。而諸葛瞻也毫不猶豫地擔當起了這個重任——這一年,諸葛瞻36歲!
在諸葛亮36歲時,劉備發動了讓蜀漢走向全盛的漢中之戰,那時諸葛亮坐鎮成都,統籌後方。可但當諸葛瞻36歲,蜀漢卻迎來了生死存亡的一刻,諸葛瞻承載著蜀漢最後的希望,領兵出征。
於是「綿竹之戰」爆發,諸葛瞻被鄧艾擊敗了。諸葛瞻悲憤高喊:「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進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而反?」最終捨生取義!
諸葛瞻的死,宣告了蜀漢立國精神消亡了。由於他戰死,使蜀漢內部譙周等人的投降主張,失去了強力制約。劉禪哪怕不想投降,也成了孤家寡人無力回天,故而導致了滿朝上下的投降聲。但這卻是表層現象,而深層次的原因,就在諸葛瞻所說的那「吾有三罪」之中。
其一:內不除黃皓
黃皓僅僅是一種現象,猶如東漢末年宦官橫行一樣,宦官勢力從來都是皇上對抗門閥士族或外戚勢力的屏障罷了。
蜀漢政權是外來戶,在劉備和諸葛亮活著時,對蜀漢本土勢力(蜀漢門閥豪強),無不進行打壓,而啟用 「外來勢力」。如劉備的元老勢力,諸葛亮的荊州勢力,如蔣琬、費禕等,都是這些人在主政。
可當這些人去世後,蜀漢本土勢力便開始反彈,這些本土勢力從來都是誰強跟誰合作,以自己的利益為出發點,劉備來了依附劉備,曹魏來了依附曹魏——舞照跳,馬照跑。故而黃皓的出現,便是如此。
可惜諸葛瞻,卻並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且他還把黃皓當成了對抗姜維的外援,如《三國志》載:自(諸葛)瞻、(董)厥、(樊)建統事,姜維常征伐在外,宦人黃皓竊弄機柄,咸共將護。
所以黃皓的問題,完全是諸葛瞻自己挖坑!卻最終發現黃皓,利用蜀漢各方的內部矛盾,竟然專權。好作用沒多少,壞作用卻巨大,想除都除不掉了!這其實,是諸葛瞻自己的責任!
其二:外不制姜維
倘若這五個字被諸葛亮聽到,估計非抽諸葛瞻不可。因為真正接過諸葛亮「理想火種」的人,不是諸葛瞻而是姜維!
但諸葛瞻卻跟姜維發生了嚴重對立,他非但不同意姜維的北伐,甚至多次建議奪了姜維兵權,並夥同黃皓一起對付姜維。
須知姜維跟諸葛瞻,都是一個共同目的。希望完成「匡扶漢室」,這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只不過方式不同罷了。所以諸葛瞻兵敗綿竹,只能怪他自己糊塗和沒本事,如何扯上姜維墊背?
其三:進不守江油
這條罪,諸葛瞻在感嘆能力欠缺罷了,他沒有軍事經驗,自然難敵老兵油子鄧艾!且在指揮上也犯了剛愎自用的毛病。黃權之子黃崇,給他提過好建議。可諸葛瞻卻如當初夷陵之戰前,劉備拒絕黃權一樣,也給拒絕了。因而導致戰敗身死!
其四:總論分析
從分析諸葛瞻臨死前自稱的這「三罪」里,已能清楚看出蜀漢到了何種失衡狀態了。
益州本土勢力全面掌控了輿論,進而影響局勢。黃皓在前台作死,劉禪在幕後無作為。真正的蜀漢兩大頂樑柱,諸葛瞻和姜維,卻又尖銳對立,還一個戰死,一個在外。
而諸葛瞻自己,對這種失衡狀態,卻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這才最終導致了,鄧艾破蜀後,蜀漢上下卻都高喊投降的奇怪現象的發生。
對此司馬炎就看得很清楚,說道:諸葛亮在蜀,盡其心力,其子瞻臨難而死義,天下之善一也。即,諸葛瞻根本沒法跟老爸對比,最終他為國慷慨赴義,是唯一值得讚歎和肯定的事!
鄧艾破蜀時,蜀漢文武為何都高喊「投降」?諸葛瞻:我有三罪
《三國演義》是捧劉抑曹的著作。這不能怪羅貫中,他寫《三國演義》時,三國的歷史已經在民間發酵了一千多年,民間主流都是對劉備的蜀漢,寄予無限同情的。
原因很簡單,蜀漢的創建者們,是一群為理想而奮鬥的人。尤其是蜀漢「雙核」,百折不撓的劉備和鞠躬盡瘁的諸葛亮,與其說他倆的功績牛逼,不如說這兩人的精神力量,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讓後世明白了,在這個現實功利的世界中,總有那些一些人,敢以自身為火炬,燃燒著前行。也許正是因蜀漢之前太耀眼,當鄧艾破蜀時,卻出現了一個讓人瞠目結舌的現象,蜀漢滿朝文武都高喊「投降」。
其中代表人物是譙周,根本不討論如何抗擊鄧艾,而是大談投奔東吳好,還是直接投降曹魏更妙。最終結論是:直接投降更妙,可免受兩次羞辱!而滿朝文武還都隨聲附和,這是為什麼?其實,原因幾乎都在諸葛瞻身上!
諸葛瞻是諸葛亮的兒子,諸葛亮去世時他才7歲。也正是在諸葛瞻出生的這一年,諸葛亮滴血寫就千古名篇《出師表》,拉開了諸葛亮北伐的大幕。
這似乎是冥冥之中的一種傳承,因而當諸葛亮去世後,諸葛瞻幾乎被當成了第二個諸葛亮一般,受到蜀漢上下的擁戴。以至於一條對蜀漢百姓利好的決策出台,明明跟諸葛瞻沒一毛錢關係,但蜀漢老百姓卻認為,這是諸葛瞻的功績!
其實,這是蜀漢百姓把對諸葛亮的思念,全部轉移到了諸葛瞻身上。所以,當鄧艾偷襲陰平得手後,幾乎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諸葛瞻身上。而諸葛瞻也毫不猶豫地擔當起了這個重任——這一年,諸葛瞻36歲!
在諸葛亮36歲時,劉備發動了讓蜀漢走向全盛的漢中之戰,那時諸葛亮坐鎮成都,統籌後方。可但當諸葛瞻36歲,蜀漢卻迎來了生死存亡的一刻,諸葛瞻承載著蜀漢最後的希望,領兵出征。
於是「綿竹之戰」爆發,諸葛瞻被鄧艾擊敗了。諸葛瞻悲憤高喊:「吾內不除黃皓,外不制姜維,進不守江油,吾有三罪,何面而反?」最終捨生取義!
諸葛瞻的死,宣告了蜀漢立國精神消亡了。由於他戰死,使蜀漢內部譙周等人的投降主張,失去了強力制約。劉禪哪怕不想投降,也成了孤家寡人無力回天,故而導致了滿朝上下的投降聲。但這卻是表層現象,而深層次的原因,就在諸葛瞻所說的那「吾有三罪」之中。
其一:內不除黃皓
黃皓僅僅是一種現象,猶如東漢末年宦官橫行一樣,宦官勢力從來都是皇上對抗門閥士族或外戚勢力的屏障罷了。
蜀漢政權是外來戶,在劉備和諸葛亮活著時,對蜀漢本土勢力(蜀漢門閥豪強),無不進行打壓,而啟用 「外來勢力」。如劉備的元老勢力,諸葛亮的荊州勢力,如蔣琬、費禕等,都是這些人在主政。
可當這些人去世後,蜀漢本土勢力便開始反彈,這些本土勢力從來都是誰強跟誰合作,以自己的利益為出發點,劉備來了依附劉備,曹魏來了依附曹魏——舞照跳,馬照跑。故而黃皓的出現,便是如此。
可惜諸葛瞻,卻並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且他還把黃皓當成了對抗姜維的外援,如《三國志》載:自(諸葛)瞻、(董)厥、(樊)建統事,姜維常征伐在外,宦人黃皓竊弄機柄,咸共將護。
所以黃皓的問題,完全是諸葛瞻自己挖坑!卻最終發現黃皓,利用蜀漢各方的內部矛盾,竟然專權。好作用沒多少,壞作用卻巨大,想除都除不掉了!這其實,是諸葛瞻自己的責任!
其二:外不制姜維
倘若這五個字被諸葛亮聽到,估計非抽諸葛瞻不可。因為真正接過諸葛亮「理想火種」的人,不是諸葛瞻而是姜維!
但諸葛瞻卻跟姜維發生了嚴重對立,他非但不同意姜維的北伐,甚至多次建議奪了姜維兵權,並夥同黃皓一起對付姜維。
須知姜維跟諸葛瞻,都是一個共同目的。希望完成「匡扶漢室」,這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只不過方式不同罷了。所以諸葛瞻兵敗綿竹,只能怪他自己糊塗和沒本事,如何扯上姜維墊背?
其三:進不守江油
這條罪,諸葛瞻在感嘆能力欠缺罷了,他沒有軍事經驗,自然難敵老兵油子鄧艾!且在指揮上也犯了剛愎自用的毛病。黃權之子黃崇,給他提過好建議。可諸葛瞻卻如當初夷陵之戰前,劉備拒絕黃權一樣,也給拒絕了。因而導致戰敗身死!
其四:總論分析
從分析諸葛瞻臨死前自稱的這「三罪」里,已能清楚看出蜀漢到了何種失衡狀態了。
益州本土勢力全面掌控了輿論,進而影響局勢。黃皓在前台作死,劉禪在幕後無作為。真正的蜀漢兩大頂樑柱,諸葛瞻和姜維,卻又尖銳對立,還一個戰死,一個在外。
而諸葛瞻自己,對這種失衡狀態,卻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所以,這才最終導致了,鄧艾破蜀後,蜀漢上下卻都高喊投降的奇怪現象的發生。
對此司馬炎就看得很清楚,說道:諸葛亮在蜀,盡其心力,其子瞻臨難而死義,天下之善一也。即,諸葛瞻根本沒法跟老爸對比,最終他為國慷慨赴義,是唯一值得讚歎和肯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