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就將「秦皇漢武」並列,事實上兩位君王也確實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例如都對外發動了大規模的軍事行動,都進行了大規模的「戍邊」遷民活動。而往往被人忽略的就是兩人都對當時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一、漢武帝財政改革的背景西漢王朝是在秦末的廢墟之上建立起來的國家,立國之初生產凋零、人丁稀少、百廢待興。外有匈奴虎視眈眈,時刻準備入侵中原;內有各諸侯國割據州縣,經濟、軍事獨立於中央政府。針對這種局面,漢初推崇「黃老之說」,強調「無為而治」。重農抑商、輕徭薄賦,鼓勵恢復生產;與匈奴採取「和親」,維持相對和平的局面;推動「削藩」,平定「七國之亂」。經過漢初數代帝王的恢復、發展,開創了「文景之治」的局面。
但「文景之治」數十年的儲備積蓄在漢武帝對匈奴作戰後的短短十年就消耗殆盡,從「漢興七十餘年間,國家無事。……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發展到漢武帝時「海內虛耗,戶口減半」的局面。
國家幣制不統一,民間私自鑄錢的現象嚴重,嚴重影響了國家的金融穩定和經濟發展。「黃老之說」的負面影響也開始呈現。小農捨本逐末,追求小工商業;豪強地主商賈富豪勢力急劇膨脹;土地兼并愈演愈烈。三者呈現出互相影響、層層推進的關係,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極權統治,也造成中央政府財政的進一步減少。
在這種情況下,漢武帝為了籌措資金甚至實行了「賣官鬻爵」的政策,可見當時財政的吃緊到了何種嚴重的地步。為了改善國家財政,實行財政改革勢在必行。
二、漢武帝財政改革的主要內容漢武帝在公元前113年下令廢除、禁止私自鑄幣,取締了鄧通的「鄧氏錢」和吳王劉濞的「吳錢」,鑄造和發行貨幣的權力收歸中央政府所有。全部收回、銷毀舊幣,重新鑄造統一的「五銖錢」。五銖錢的質量和材質確保了民間無法私自仿造。
漢初時受「黃老」影響一度開放允許鹽鐵民營,造就民間產生許多營業鹽鐵的富豪。漢武帝時在桑弘羊的主持之下重新將鹽、鐵的經營收歸國有實行專賣。在產鹽和鐵的地方設置「鹽官」和「鐵官」進行日常開採、生產、冶煉等環節的管理。實行「籠鹽鐵」,也就是鹽鐵官營。這一做法後世多有延承並發展。
向商人和手工藝者徵收財產稅,並且針對於商賈隱瞞財產偷漏稅的採取包括舉報、審計等各種手段。對貨物用車、船及其他用途用車、船的稅則也做出了徵收規定和細則,可以看做是運輸稅的前身。此外對於有「市籍」(商人的戶籍)的人及其家屬也做出了不允許佔有土地和蓄養奴婢的規定,違反者將被沒收全部財產。起到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效果,並且打擊的豪強。
由國家在全國範圍內統一對各地的物資、貨物進行收購和運輸。當時在長安專門設立均輸官負責運輸販賣從各地運到朝廷的物資,實行了官買官賣,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也打破了商人壟斷市場,使得物價得到穩定;在全國各大主要城市設立平準官,根據物價的變化進行買賣,也起到抑制商人壟斷市場、平穩物價的作用。
漢武帝還多次組織、發動大規模的遷徙平民充實邊疆,並將罪犯全族發配到邊疆。主要遷徙到對匈奴戰爭中新取得的疆域內,例如朔方。組織徙民配合軍隊進行屯田,緩解了邊疆的糧食、物資短缺的問題,也節省了大量從內地運輸造成的費用和消耗,節約了財政資金。為了增加徙民的力度,甚至將許多獲罪的貴族、高官及其家族也編配到徙民的行列里。漢朝通過徙民的手段牢牢控制了從匈奴手裡攻佔的河套地區與河西走廊,並進一步經營了西域,為後來絲綢之路的開闢打下了基礎。漢武帝三、漢武帝財政改革的影響據記載,漢武帝通過一系列財政改革的措施手段達到了「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的效果,主觀上達到了增加國家財政收入、打擊工商豪強勢力膨脹的效果。客觀上也起到了保護農業發展的效果。此外還通過解放大量奴僕使國家補充了勞動力,進而推動了農業生產的全面發展和官營手工業的迅速崛起。在充盈了國家財政收入的同時加強了中央集權統治,抑制了地方豪強的膨脹。
另外通過統一的貨幣五銖錢和均平維持了金融系統的穩定,抑制了通貨膨脹、平抑了物價,還保證了國家軍事行為的經濟保障基礎。在得到財政問題的解決之後漢武帝對外的軍事行動、對地方各諸侯王的政治行動也得到了經濟上的保障,確保了漢武帝後期繼續加強中央集權和保持對外擴張的穩定性。但漢武帝的這些財政改革也因為力度過大和用人不當等問題帶來了許多消極影響。
大規模的打擊工商業使得大量商人,尤其是大多數小商人破產,限制了工商業的發展。鹽鐵官營造成的壟斷嚴重影響了品質,造成部分農民以「木器代鐵器」進行農業生產,各地出現走私鹽的現象時有發生。漢武帝的財政改革還有一個重大弊端就是改革是以漢武帝本人的權威為基礎進行制訂和實施的,並沒有形成一整套相關的政治執行和檢查制度。
當漢武帝去世之後他的這些改革被實權人物所控制和利用,變成了國家與民爭利的法寶,也為後來的豪強再次崛起埋下了伏筆。這些財政改革對後世也帶了巨大的影響,其中統一國家貨幣、鹽鐵官營、軍屯民屯等政策紛紛被後世效仿。歷代王朝都把類似鹽鐵等關鍵產業掌握在官營也就是國家所有制之內,也開創了國家經營手工業的先河。
許多戰亂時期都有政權實行大規模屯田,以解決生產力不足和豪強壟斷的問題。負面影響則是將工商業主向官僚、工商、地主三位一體的轉變加劇,形成士(官員)族到氏(血緣)族再到士族貴族的轉變,從工商業壟斷轉變為官僚、工商業、土地的全面壟斷,最終在特殊的歷史環境下形成從學閥到軍閥再到士閥的轉變,開創了影響中國歷史近千年之久的士族階級。
四、總結漢武帝作為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擁有豐功偉績之稱的君主,不僅在政治、軍事上建立華碑,在經濟特別是財政改革上也創立了一系列的先河。不僅給當時的漢朝帶來了重大影響,也間接影響了後世近兩千年。一直到今天我們仍然能夠通過學習和總結其經驗教訓來獲得啟發。
參考文獻:
《史記》
《漢書》
漢武帝財政改革:古代封建社會,加強中央集權統治的政治手段
自古就將「秦皇漢武」並列,事實上兩位君王也確實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例如都對外發動了大規模的軍事行動,都進行了大規模的「戍邊」遷民活動。而往往被人忽略的就是兩人都對當時的政治制度、經濟制度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
一、漢武帝財政改革的背景
西漢王朝是在秦末的廢墟之上建立起來的國家,立國之初生產凋零、人丁稀少、百廢待興。外有匈奴虎視眈眈,時刻準備入侵中原;內有各諸侯國割據州縣,經濟、軍事獨立於中央政府。針對這種局面,漢初推崇「黃老之說」,強調「無為而治」。重農抑商、輕徭薄賦,鼓勵恢復生產;與匈奴採取「和親」,維持相對和平的局面;推動「削藩」,平定「七國之亂」。經過漢初數代帝王的恢復、發展,開創了「文景之治」的局面。
但「文景之治」數十年的儲備積蓄在漢武帝對匈奴作戰後的短短十年就消耗殆盡,從「漢興七十餘年間,國家無事。……京師之錢累巨萬,貫朽而不可校;太倉之粟,陳陳相因,充溢露積於外,至腐敗不可食」發展到漢武帝時「海內虛耗,戶口減半」的局面。
國家幣制不統一,民間私自鑄錢的現象嚴重,嚴重影響了國家的金融穩定和經濟發展。「黃老之說」的負面影響也開始呈現。小農捨本逐末,追求小工商業;豪強地主商賈富豪勢力急劇膨脹;土地兼并愈演愈烈。三者呈現出互相影響、層層推進的關係,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極權統治,也造成中央政府財政的進一步減少。
在這種情況下,漢武帝為了籌措資金甚至實行了「賣官鬻爵」的政策,可見當時財政的吃緊到了何種嚴重的地步。為了改善國家財政,實行財政改革勢在必行。
二、漢武帝財政改革的主要內容
漢武帝在公元前113年下令廢除、禁止私自鑄幣,取締了鄧通的「鄧氏錢」和吳王劉濞的「吳錢」,鑄造和發行貨幣的權力收歸中央政府所有。全部收回、銷毀舊幣,重新鑄造統一的「五銖錢」。五銖錢的質量和材質確保了民間無法私自仿造。
漢初時受「黃老」影響一度開放允許鹽鐵民營,造就民間產生許多營業鹽鐵的富豪。漢武帝時在桑弘羊的主持之下重新將鹽、鐵的經營收歸國有實行專賣。在產鹽和鐵的地方設置「鹽官」和「鐵官」進行日常開採、生產、冶煉等環節的管理。實行「籠鹽鐵」,也就是鹽鐵官營。這一做法後世多有延承並發展。
向商人和手工藝者徵收財產稅,並且針對於商賈隱瞞財產偷漏稅的採取包括舉報、審計等各種手段。對貨物用車、船及其他用途用車、船的稅則也做出了徵收規定和細則,可以看做是運輸稅的前身。此外對於有「市籍」(商人的戶籍)的人及其家屬也做出了不允許佔有土地和蓄養奴婢的規定,違反者將被沒收全部財產。起到了抑制土地兼并的效果,並且打擊的豪強。
由國家在全國範圍內統一對各地的物資、貨物進行收購和運輸。當時在長安專門設立均輸官負責運輸販賣從各地運到朝廷的物資,實行了官買官賣,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也打破了商人壟斷市場,使得物價得到穩定;在全國各大主要城市設立平準官,根據物價的變化進行買賣,也起到抑制商人壟斷市場、平穩物價的作用。
漢武帝還多次組織、發動大規模的遷徙平民充實邊疆,並將罪犯全族發配到邊疆。主要遷徙到對匈奴戰爭中新取得的疆域內,例如朔方。組織徙民配合軍隊進行屯田,緩解了邊疆的糧食、物資短缺的問題,也節省了大量從內地運輸造成的費用和消耗,節約了財政資金。為了增加徙民的力度,甚至將許多獲罪的貴族、高官及其家族也編配到徙民的行列里。漢朝通過徙民的手段牢牢控制了從匈奴手裡攻佔的河套地區與河西走廊,並進一步經營了西域,為後來絲綢之路的開闢打下了基礎。
漢武帝
三、漢武帝財政改革的影響
據記載,漢武帝通過一系列財政改革的措施手段達到了「民不益賦而天下用饒」的效果,主觀上達到了增加國家財政收入、打擊工商豪強勢力膨脹的效果。客觀上也起到了保護農業發展的效果。此外還通過解放大量奴僕使國家補充了勞動力,進而推動了農業生產的全面發展和官營手工業的迅速崛起。在充盈了國家財政收入的同時加強了中央集權統治,抑制了地方豪強的膨脹。
另外通過統一的貨幣五銖錢和均平維持了金融系統的穩定,抑制了通貨膨脹、平抑了物價,還保證了國家軍事行為的經濟保障基礎。在得到財政問題的解決之後漢武帝對外的軍事行動、對地方各諸侯王的政治行動也得到了經濟上的保障,確保了漢武帝後期繼續加強中央集權和保持對外擴張的穩定性。但漢武帝的這些財政改革也因為力度過大和用人不當等問題帶來了許多消極影響。
大規模的打擊工商業使得大量商人,尤其是大多數小商人破產,限制了工商業的發展。鹽鐵官營造成的壟斷嚴重影響了品質,造成部分農民以「木器代鐵器」進行農業生產,各地出現走私鹽的現象時有發生。漢武帝的財政改革還有一個重大弊端就是改革是以漢武帝本人的權威為基礎進行制訂和實施的,並沒有形成一整套相關的政治執行和檢查制度。
當漢武帝去世之後他的這些改革被實權人物所控制和利用,變成了國家與民爭利的法寶,也為後來的豪強再次崛起埋下了伏筆。這些財政改革對後世也帶了巨大的影響,其中統一國家貨幣、鹽鐵官營、軍屯民屯等政策紛紛被後世效仿。歷代王朝都把類似鹽鐵等關鍵產業掌握在官營也就是國家所有制之內,也開創了國家經營手工業的先河。
許多戰亂時期都有政權實行大規模屯田,以解決生產力不足和豪強壟斷的問題。負面影響則是將工商業主向官僚、工商、地主三位一體的轉變加劇,形成士(官員)族到氏(血緣)族再到士族貴族的轉變,從工商業壟斷轉變為官僚、工商業、土地的全面壟斷,最終在特殊的歷史環境下形成從學閥到軍閥再到士閥的轉變,開創了影響中國歷史近千年之久的士族階級。
四、總結
漢武帝作為中國歷史上少有的擁有豐功偉績之稱的君主,不僅在政治、軍事上建立華碑,在經濟特別是財政改革上也創立了一系列的先河。不僅給當時的漢朝帶來了重大影響,也間接影響了後世近兩千年。一直到今天我們仍然能夠通過學習和總結其經驗教訓來獲得啟發。
參考文獻:
《史記》
《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