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共計800年,分西周和東周。東周以三家分晉為界限,以前稱春秋,以後稱戰國。西周時期,周天子權威巨大,分封諸侯七十一國,周王室姬姓獨居五十三國,以拱衛宗周。
各諸侯國通常都將公室子孫分封為卿大夫,卿大夫又將子孫封為士大夫,各家子孫都有封地,一層一層分下去,都是嫡長子繼承封地,以血緣關係作為公室的屏衛。總的來說,諸侯國貴族不論誰當國王,都是一脈血緣。因周王室姬姓獨居五十三國,天下王室宗親大部分是周天子的血緣。
天下以周禮治國,諸侯國之間為兄弟之邦,發生戰爭起因也是一方諸侯不遵守周禮的緣故。戰爭的結果就是,戰敗的諸侯向周天子賠禮道歉,其他諸侯撤兵。這時的戰爭不以亡國為目的。只是維護周禮秩序的需要。
【周禮維護的分封制】
韓、趙、魏三家分晉以後,當時的天子周威烈王就是橡皮圖章,竟然冊封韓、趙、魏三家為諸侯,至此周禮秩序徹底消亡。中國進入戰國時期,由於沒有周禮的約束,諸侯混戰,滅國兼并。
當時春秋五霸經過三家分晉變成戰國七雄。當時分封七十二諸侯國,姬姓獨居五十三國,到後期戰國七雄裡面韓國、燕國、魏國三家都是姬姓諸侯國,與周天子是血緣宗親。
其餘十九個諸侯國為異性諸侯國,在戰國七雄裡面,齊國開國祖先是姜子牙,為姜姓呂氏,後被田家篡位;楚國是羋姓熊氏;趙國是嬴姓趙氏,秦國也是嬴姓趙氏。弄了半天,韓魏燕三國是一門子,秦趙兩國是一家子。
【三家分晉,周禮崩塌】
要搞清楚這個,先要分清「姓」與「氏」。遠古時期,母系社會,人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為了遵守同宗不婚,產生了「上古八大姓」中,分別為「姬、姜、姚、嬴、似、妘、媯、姞」,因百姓只知其母,故每個姓均有女字旁或女字底,同姓則同血緣,為同一個祖先。
但是隨著子孫繁衍,人口暴增,同姓的太多,就出現了姓下面的分支,也就是「氏」。按照《風俗通義·氏族篇》里講:「蓋姓有八,或氏於號。或氏於諡,或氏於爵,或氏於國,或氏於官,或氏於字,或氏於居,或氏於事,或氏於職。」,也就是說通行的人遷移到另一個地方,即以自己官職、地方名稱、山川河流等給這個小部族取「氏」位號。
【周朝封國多為姬姓宗親】
魏國是周武王弟弟畢公的封國,燕國是周武王弟弟召公的封國,韓國是周武王兒子的封國,向上推一代,魏韓燕三國都是周文王姬昌的兒子和孫子。後面雖然同姓不同氏,但畢竟是一個祖宗。相反趙國和秦國則血緣關係更近,因為其同姓同氏,都為嬴姓趙氏。其實秦始皇史書上一直稱「趙政」,而並非電視劇中誤人子弟的「嬴政」。就像屈原姓羋,而以氏稱屈原;呂不韋姓姜,而以氏稱呂不韋。
【舜帝賜嬴姓】
秦國和趙國的同一個祖先叫伯益,是大禹治水時期的人物,是皋陶的兒子,舜帝的女婿,因治水有功被舜帝賜姓為「嬴」。本來大禹死後位子是要禪讓給皋陶的,沒想到皋陶提前死了,所以就要傳給皋陶的兒子伯益,誰想還沒等伯益即位,大禹的兒子夏啟就把位子給搶了。等到「贏姓」後人在當天下之主的時候,已經是1800年後秦始皇的事了。
【伯益為嬴姓趙氏的先祖】
話說伯益的兒子叫大廉,他的後代一直是商朝大王的專職司機,到了商朝末年出了個牛逼的後代叫飛廉,飛廉生有兩個兒子,長子惡來,次子季勝。飛廉和長子惡來助紂為虐被周武王所殺。次子季勝人品優良,發揚祖先優良傳統為周天子當專職司機,到了重孫子造父這一代徹底翻身,造父被周天子封到趙城,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造父將老祖先季勝的哥哥惡來的後代,也就是自己的堂侄 大駱也接到趙城居住。從此這一系的子孫就以趙為氏,這就是趙氏的由來。
造父的子孫後來跑到晉國後來瓜分晉國建了趙國。造父向周天子推薦堂侄 大駱去鎮守西部邊陲,抵禦西戎,大駱的兒子非子因功被周天子封到秦城,建立了秦國。
簡單地說就是伯益的後代在商朝末年叫飛廉,飛廉生有兩個兒子,長子惡來,次子季勝。惡來的後代建立秦國,季勝的後代建立趙國,因季勝重孫造父的緣故,全都為趙氏,也就是嬴姓趙氏。
【秦趙長平大戰,毫不手軟】
周朝共800年,800年前秦國和趙國還是一個老祖先飛廉,600年前兩國得了一個氏就是「趙氏」。要說秦國統一天下,消滅齊楚兩國雜姓諸侯可以理解,想取代周王室消滅韓魏燕三個姬姓諸侯國也能說的過去。那麽為何對同宗同源的趙國也要痛下殺手,毫不留情,長平一戰坑殺趙軍40萬,這又是為什麽?
其實從伯益得「嬴姓」以後,經過1800年的流傳,從造父得到「趙氏」開始到秦始皇時期業也過了600年。這時的血緣已經微乎其微。就像我們現在稱自己的姓,其實都是氏。當周朝三家分晉以後,周禮崩塌,戰爭不斷,,諸侯相互兼并,姓成了最沒有用的關係。秦國打趙國,不會因為是同宗同姓同氏,就不打你。此時以「姓」為代表的血緣關係已經被以「氏」為代表的地緣關係所取代。在秦始皇的眼中,這不是贏氏之間的戰爭,而是雄踞三秦的秦國和佔據山西河北的趙國之間的戰爭。但是不管怎麽說,秦始皇依然是贏姓趙氏,秦始皇還是姓趙。
秦國和趙國是一個祖宗-秦始皇姓趙知道嗎?
周朝共計800年,分西周和東周。東周以三家分晉為界限,以前稱春秋,以後稱戰國。西周時期,周天子權威巨大,分封諸侯七十一國,周王室姬姓獨居五十三國,以拱衛宗周。
各諸侯國通常都將公室子孫分封為卿大夫,卿大夫又將子孫封為士大夫,各家子孫都有封地,一層一層分下去,都是嫡長子繼承封地,以血緣關係作為公室的屏衛。總的來說,諸侯國貴族不論誰當國王,都是一脈血緣。因周王室姬姓獨居五十三國,天下王室宗親大部分是周天子的血緣。
天下以周禮治國,諸侯國之間為兄弟之邦,發生戰爭起因也是一方諸侯不遵守周禮的緣故。戰爭的結果就是,戰敗的諸侯向周天子賠禮道歉,其他諸侯撤兵。這時的戰爭不以亡國為目的。只是維護周禮秩序的需要。
【周禮維護的分封制】
韓、趙、魏三家分晉以後,當時的天子周威烈王就是橡皮圖章,竟然冊封韓、趙、魏三家為諸侯,至此周禮秩序徹底消亡。中國進入戰國時期,由於沒有周禮的約束,諸侯混戰,滅國兼并。
當時春秋五霸經過三家分晉變成戰國七雄。當時分封七十二諸侯國,姬姓獨居五十三國,到後期戰國七雄裡面韓國、燕國、魏國三家都是姬姓諸侯國,與周天子是血緣宗親。
其餘十九個諸侯國為異性諸侯國,在戰國七雄裡面,齊國開國祖先是姜子牙,為姜姓呂氏,後被田家篡位;楚國是羋姓熊氏;趙國是嬴姓趙氏,秦國也是嬴姓趙氏。弄了半天,韓魏燕三國是一門子,秦趙兩國是一家子。
【三家分晉,周禮崩塌】
要搞清楚這個,先要分清「姓」與「氏」。遠古時期,母系社會,人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為了遵守同宗不婚,產生了「上古八大姓」中,分別為「姬、姜、姚、嬴、似、妘、媯、姞」,因百姓只知其母,故每個姓均有女字旁或女字底,同姓則同血緣,為同一個祖先。
但是隨著子孫繁衍,人口暴增,同姓的太多,就出現了姓下面的分支,也就是「氏」。按照《風俗通義·氏族篇》里講:「蓋姓有八,或氏於號。或氏於諡,或氏於爵,或氏於國,或氏於官,或氏於字,或氏於居,或氏於事,或氏於職。」,也就是說通行的人遷移到另一個地方,即以自己官職、地方名稱、山川河流等給這個小部族取「氏」位號。
【周朝封國多為姬姓宗親】
魏國是周武王弟弟畢公的封國,燕國是周武王弟弟召公的封國,韓國是周武王兒子的封國,向上推一代,魏韓燕三國都是周文王姬昌的兒子和孫子。後面雖然同姓不同氏,但畢竟是一個祖宗。相反趙國和秦國則血緣關係更近,因為其同姓同氏,都為嬴姓趙氏。其實秦始皇史書上一直稱「趙政」,而並非電視劇中誤人子弟的「嬴政」。就像屈原姓羋,而以氏稱屈原;呂不韋姓姜,而以氏稱呂不韋。
【舜帝賜嬴姓】
秦國和趙國的同一個祖先叫伯益,是大禹治水時期的人物,是皋陶的兒子,舜帝的女婿,因治水有功被舜帝賜姓為「嬴」。本來大禹死後位子是要禪讓給皋陶的,沒想到皋陶提前死了,所以就要傳給皋陶的兒子伯益,誰想還沒等伯益即位,大禹的兒子夏啟就把位子給搶了。等到「贏姓」後人在當天下之主的時候,已經是1800年後秦始皇的事了。
【伯益為嬴姓趙氏的先祖】
話說伯益的兒子叫大廉,他的後代一直是商朝大王的專職司機,到了商朝末年出了個牛逼的後代叫飛廉,飛廉生有兩個兒子,長子惡來,次子季勝。飛廉和長子惡來助紂為虐被周武王所殺。次子季勝人品優良,發揚祖先優良傳統為周天子當專職司機,到了重孫子造父這一代徹底翻身,造父被周天子封到趙城,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造父將老祖先季勝的哥哥惡來的後代,也就是自己的堂侄 大駱也接到趙城居住。從此這一系的子孫就以趙為氏,這就是趙氏的由來。
造父的子孫後來跑到晉國後來瓜分晉國建了趙國。造父向周天子推薦堂侄 大駱去鎮守西部邊陲,抵禦西戎,大駱的兒子非子因功被周天子封到秦城,建立了秦國。
簡單地說就是伯益的後代在商朝末年叫飛廉,飛廉生有兩個兒子,長子惡來,次子季勝。惡來的後代建立秦國,季勝的後代建立趙國,因季勝重孫造父的緣故,全都為趙氏,也就是嬴姓趙氏。
【秦趙長平大戰,毫不手軟】
周朝共800年,800年前秦國和趙國還是一個老祖先飛廉,600年前兩國得了一個氏就是「趙氏」。要說秦國統一天下,消滅齊楚兩國雜姓諸侯可以理解,想取代周王室消滅韓魏燕三個姬姓諸侯國也能說的過去。那麽為何對同宗同源的趙國也要痛下殺手,毫不留情,長平一戰坑殺趙軍40萬,這又是為什麽?
其實從伯益得「嬴姓」以後,經過1800年的流傳,從造父得到「趙氏」開始到秦始皇時期業也過了600年。這時的血緣已經微乎其微。就像我們現在稱自己的姓,其實都是氏。當周朝三家分晉以後,周禮崩塌,戰爭不斷,,諸侯相互兼并,姓成了最沒有用的關係。秦國打趙國,不會因為是同宗同姓同氏,就不打你。此時以「姓」為代表的血緣關係已經被以「氏」為代表的地緣關係所取代。在秦始皇的眼中,這不是贏氏之間的戰爭,而是雄踞三秦的秦國和佔據山西河北的趙國之間的戰爭。但是不管怎麽說,秦始皇依然是贏姓趙氏,秦始皇還是姓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