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字始於何時?《說文解字》說:「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淮南子·本經訓》亦云:「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文字的出現確實是驚天地動鬼神的大事,但言辭鑿鑿說文字是倉頡初造的,顯然過於武斷。《易·繫辭》曰:「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略約可信。
文字的發明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文字是初民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和人際交往中不斷生髮和完善的創意,其過程大致由結繩記事發展到刻物留痕再發展到依形畫圖,最後初成文字雛形。在文字的發展史上,最早的是象形文字,而象形文字直接源自原始人的圖畫。
甲骨文的出土,為人們研究漢文字的流變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資料。啟良先生在《中國文明史》中指出,甲骨文的造字原則已不再局限於象形,而是「六書」並用。「六書」是後人總結先民造字規律而得出的六種常用的造字方法,即象形、會意、指事、形聲、假借、轉注。「六書」中,見於甲骨文的主要是象形、會意、指事三種,約佔可辨識文字的百分之八十。而這三者,又以象形為主。象形是漢文字的基本元素和原則。甲骨文之後,漢文字又經過了金文、篆書、隸書、楷書等階段的發展,雖字形及筆畫變化頗大,但仍以象形為基本點。也可以說,漢文字的基本精神就在於它的象形。
誠如魯迅先生在《漢文學史綱》中所言:「昔者文字初作,首必象形,觸目會心,不待授受,漸而演進,則會意指事之類興焉。今之文字,形聲轉多,而察其締構,什九以形象為本柢,誦習一字,當識形音義三:口誦耳聞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義,三識並用,一字之功乃全。」
象形是世界先民造字的普遍原則,古代埃及、巴比倫等地方文字也都是象形文字居多,如果東西方始終以象形為文字原則,無論文字怎樣改革,也無論文字繁簡,人們稍加研習就會成為世界通用文字。然而,古埃及、巴比倫等地區古老的象形文字都沒有延續下來,唯獨中國人的文字至今還是象形的。
最早將象形文字轉變為字母文字的是腓尼基人。腓尼基人大約在公元前13世紀,主要利用埃及象形文字中的音符字母,創造了世界上第一套拼音字母。這套字母共二十二個,只有輔音,沒有母音。古希臘文字和阿拉米亞文字都是來源於腓尼基的字母。希臘文字後來又發展為拉丁文字;阿拉米亞文字後來發展為印度、阿拉伯、亞美尼亞、畏吾爾等文字;而現在的英語、法語、德語、義大利語則又源於拉丁語。最值得注意的是,腓尼基人創造字母文字,與中國的甲骨文繁榮的商代處於同一歷史時期。也就是說,在商代,當時世界各文明區基本處在象形文字階段,而腓尼基文字創造之後,世界各地由此而告別象形文字,而這一重大的文化變革也是發生在商代所處的歷史階段。
按照人與語言文字之關係,象形文字以及與之為基礎的中國「六書」造字法,更符合文字的演進規律。然而歷史事實卻是,正常發展的中國文字成了世界文字史上的特例,而不合常規發展的字母文字反倒成了具有世界歷史之普遍意義的文化現象。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按照學術界的通常理解,是出於商業的需要。腓尼基人是一個商業民族,活躍在地中海,從事中介貿易。航海和貿易促使他們創造一套簡單方便的文字體系。我想商業經濟思維確實有別於自然經濟思維,商業思維工具理性發達,一切都是實現利益最大化的手段和工具,因此越簡單便宜有效的手段和工具,越容易為商人所接受。由此看來,由複雜的文字轉變為簡單的字母,是商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必然要求。
而慢節奏的漁獵、農耕生活沒有改革文字的壓力和動力,而且象形更容易使他們認識和理解文字,同時人們對象形文字也有一種「民胞物與」的親切感,人與象形文字有很強的親和力。
那麼,象形文字與字母文字孰優孰劣?
象形文字的優長,大致有三:
其一,象形文字是詩性審美的。魯迅在談到象形文字的優點時說:「其在文章,則寫山曰峻峭嵯峨,狀水曰汪洋澎湃,蔽芾蔥蘢,恍逢豐木,鱒魴鰻鯉,如見多魚……故其所函,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而字母文字是抽象冰冷的,毫無生趣和審美可言。
其二,象形文字有道德意蘊和藝術魅力。目睹或書寫象形文字,如「母」字,你會想到十月懷胎之苦,想到母親的生養之恩;如「孝」字,你會想到自己肩上的重任和贍養老人的責任和義務;如繁體「愛」字,你會發自內心的與人相處,等等。書法又是一門藝術,可以陶冶人們的性情。而這些都是字母文字所欠缺的。
其三,象形文字培育了獨特的思維觀念和文化精神。象形文字以自然萬物為模本,具象地把握世界,在此種文字體系中,物我相容,主客相親,在一定程度上,培育了中國人「天人合一」「協和萬邦」「民胞物與」「和而不同」的整體思維觀念,以及以情感、心理、內省、體驗為主軸的具有審美性質、藝術性質的文化精神。這是中華文明有別於世界其他各大文明唯一不曾中斷的重要因素。
當然,象形文字是具象的,字母文字是抽象的,抽象的字母文字也有其優長,它將西方人帶到了科學思維的途徑上,帶到了宗教的王國,抽象的字母文字也比象形文字簡單易學,還便於文化交流。
五四時期,一些文化名人和政要提出要改革漢字,甚至極端者提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主張廢止漢字的背景和理由是:從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間,由於中國的貧弱、腐敗,外加西方的殖民、侵略,使中國人開始不斷反思國家落後的根本原因。經過數十年的中西方文化對比,以及國內不斷出現的暴亂、恐慌、復古等事件後,一些國人得出這樣一種結論:中國之所以落後、腐敗,是因為舊的傳統文化在作祟;而舊傳統文化之所以這樣頑固是因為漢字。因此要想拯救中國,就必須掃除舊文化;而要掃除舊文化,就必須先廢掉漢字。
我以為適度地簡化漢字是必要的,而粗暴地廢止漢字則是荒謬的!在積貧積弱、落後腐敗的舊中國,一些人開出的剷除積弊的藥方——廢止漢字,實則是庸醫開出的害人藥方,不僅與國家的現實發展無益,還會影響中華民族的長遠發展。因為舊的傳統文化不都是糟粕也有精華,廢止漢字進而阻斷傳統文化無異於把髒水和小孩一起倒掉,可謂愚不可及。再者,把舊中國落後之源歸結為漢字,大錯特錯,儘管文字與文化有著一定的聯繫。試問,晚清使用的是漢字,中華民國使用的是漢字,強漢盛唐使用的不是漢字嗎?經濟文化繁榮的宋朝使用的不是漢字嗎?今日之中國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中國人使用的不是漢字嗎?
當今世界的一切病灶,皆緣於工具理性之發達,而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包括中國漢字)所彰顯的價值理性,越來越被世界各國所認可和重視,以匡正世風,校正人類前進的方向。
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漢字,偉哉!
世界先民造字自象形起,為何漢字仍為象形,而西方文字變成了字母
中國文字始於何時?《說文解字》說:「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淮南子·本經訓》亦云:「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文字的出現確實是驚天地動鬼神的大事,但言辭鑿鑿說文字是倉頡初造的,顯然過於武斷。《易·繫辭》曰:「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略約可信。
文字的發明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文字是初民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和人際交往中不斷生髮和完善的創意,其過程大致由結繩記事發展到刻物留痕再發展到依形畫圖,最後初成文字雛形。在文字的發展史上,最早的是象形文字,而象形文字直接源自原始人的圖畫。
甲骨文的出土,為人們研究漢文字的流變提供了寶貴的歷史資料。啟良先生在《中國文明史》中指出,甲骨文的造字原則已不再局限於象形,而是「六書」並用。「六書」是後人總結先民造字規律而得出的六種常用的造字方法,即象形、會意、指事、形聲、假借、轉注。「六書」中,見於甲骨文的主要是象形、會意、指事三種,約佔可辨識文字的百分之八十。而這三者,又以象形為主。象形是漢文字的基本元素和原則。甲骨文之後,漢文字又經過了金文、篆書、隸書、楷書等階段的發展,雖字形及筆畫變化頗大,但仍以象形為基本點。也可以說,漢文字的基本精神就在於它的象形。
誠如魯迅先生在《漢文學史綱》中所言:「昔者文字初作,首必象形,觸目會心,不待授受,漸而演進,則會意指事之類興焉。今之文字,形聲轉多,而察其締構,什九以形象為本柢,誦習一字,當識形音義三:口誦耳聞其音,目察其形,心通其義,三識並用,一字之功乃全。」
象形是世界先民造字的普遍原則,古代埃及、巴比倫等地方文字也都是象形文字居多,如果東西方始終以象形為文字原則,無論文字怎樣改革,也無論文字繁簡,人們稍加研習就會成為世界通用文字。然而,古埃及、巴比倫等地區古老的象形文字都沒有延續下來,唯獨中國人的文字至今還是象形的。
最早將象形文字轉變為字母文字的是腓尼基人。腓尼基人大約在公元前13世紀,主要利用埃及象形文字中的音符字母,創造了世界上第一套拼音字母。這套字母共二十二個,只有輔音,沒有母音。古希臘文字和阿拉米亞文字都是來源於腓尼基的字母。希臘文字後來又發展為拉丁文字;阿拉米亞文字後來發展為印度、阿拉伯、亞美尼亞、畏吾爾等文字;而現在的英語、法語、德語、義大利語則又源於拉丁語。最值得注意的是,腓尼基人創造字母文字,與中國的甲骨文繁榮的商代處於同一歷史時期。也就是說,在商代,當時世界各文明區基本處在象形文字階段,而腓尼基文字創造之後,世界各地由此而告別象形文字,而這一重大的文化變革也是發生在商代所處的歷史階段。
按照人與語言文字之關係,象形文字以及與之為基礎的中國「六書」造字法,更符合文字的演進規律。然而歷史事實卻是,正常發展的中國文字成了世界文字史上的特例,而不合常規發展的字母文字反倒成了具有世界歷史之普遍意義的文化現象。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按照學術界的通常理解,是出於商業的需要。腓尼基人是一個商業民族,活躍在地中海,從事中介貿易。航海和貿易促使他們創造一套簡單方便的文字體系。我想商業經濟思維確實有別於自然經濟思維,商業思維工具理性發達,一切都是實現利益最大化的手段和工具,因此越簡單便宜有效的手段和工具,越容易為商人所接受。由此看來,由複雜的文字轉變為簡單的字母,是商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必然要求。
而慢節奏的漁獵、農耕生活沒有改革文字的壓力和動力,而且象形更容易使他們認識和理解文字,同時人們對象形文字也有一種「民胞物與」的親切感,人與象形文字有很強的親和力。
那麼,象形文字與字母文字孰優孰劣?
象形文字的優長,大致有三:
其一,象形文字是詩性審美的。魯迅在談到象形文字的優點時說:「其在文章,則寫山曰峻峭嵯峨,狀水曰汪洋澎湃,蔽芾蔥蘢,恍逢豐木,鱒魴鰻鯉,如見多魚……故其所函,遂具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而字母文字是抽象冰冷的,毫無生趣和審美可言。
其二,象形文字有道德意蘊和藝術魅力。目睹或書寫象形文字,如「母」字,你會想到十月懷胎之苦,想到母親的生養之恩;如「孝」字,你會想到自己肩上的重任和贍養老人的責任和義務;如繁體「愛」字,你會發自內心的與人相處,等等。書法又是一門藝術,可以陶冶人們的性情。而這些都是字母文字所欠缺的。
其三,象形文字培育了獨特的思維觀念和文化精神。象形文字以自然萬物為模本,具象地把握世界,在此種文字體系中,物我相容,主客相親,在一定程度上,培育了中國人「天人合一」「協和萬邦」「民胞物與」「和而不同」的整體思維觀念,以及以情感、心理、內省、體驗為主軸的具有審美性質、藝術性質的文化精神。這是中華文明有別於世界其他各大文明唯一不曾中斷的重要因素。
當然,象形文字是具象的,字母文字是抽象的,抽象的字母文字也有其優長,它將西方人帶到了科學思維的途徑上,帶到了宗教的王國,抽象的字母文字也比象形文字簡單易學,還便於文化交流。
五四時期,一些文化名人和政要提出要改革漢字,甚至極端者提出「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主張廢止漢字的背景和理由是:從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間,由於中國的貧弱、腐敗,外加西方的殖民、侵略,使中國人開始不斷反思國家落後的根本原因。經過數十年的中西方文化對比,以及國內不斷出現的暴亂、恐慌、復古等事件後,一些國人得出這樣一種結論:中國之所以落後、腐敗,是因為舊的傳統文化在作祟;而舊傳統文化之所以這樣頑固是因為漢字。因此要想拯救中國,就必須掃除舊文化;而要掃除舊文化,就必須先廢掉漢字。
我以為適度地簡化漢字是必要的,而粗暴地廢止漢字則是荒謬的!在積貧積弱、落後腐敗的舊中國,一些人開出的剷除積弊的藥方——廢止漢字,實則是庸醫開出的害人藥方,不僅與國家的現實發展無益,還會影響中華民族的長遠發展。因為舊的傳統文化不都是糟粕也有精華,廢止漢字進而阻斷傳統文化無異於把髒水和小孩一起倒掉,可謂愚不可及。再者,把舊中國落後之源歸結為漢字,大錯特錯,儘管文字與文化有著一定的聯繫。試問,晚清使用的是漢字,中華民國使用的是漢字,強漢盛唐使用的不是漢字嗎?經濟文化繁榮的宋朝使用的不是漢字嗎?今日之中國取得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中國人使用的不是漢字嗎?
當今世界的一切病灶,皆緣於工具理性之發達,而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包括中國漢字)所彰顯的價值理性,越來越被世界各國所認可和重視,以匡正世風,校正人類前進的方向。
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漢字,偉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