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成王敗寇,王侯將相,紛爭不斷,有的為了權勢,有的為了地位,有的為了財富,有的為了百姓,但是不論如何征戰,每個領導人都相信一句話,就是得民心者的天下。那麼反過來,失去民心的人,那也離失去天下不遠了。天下是誰的天下,說起來是帝王,是皇帝的,是領導者的,可是領導者就一個人,這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的寸土寸金都是皇帝的,可是真的就是皇帝的了嗎?沒有民,哪有村,沒有村哪有鎮,沒有鎮哪有市,沒有市哪有國家。所以說,莫不說天下是帝王的,還不如說這天下本就是天下人的。
孟子說: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其實說白了,就是想要獲得天下,想要成為最高的統治者,想要成為王者,這個辦法也不是沒有,那就是民心,如果得到了民心,那就可以得到天下了。想要獲得民心,就是得到了民眾的認可,得到民眾的認可才有民心,想要得到民心,就要讓他們得到他們想得到的,不要他們得到不想要的。這樣就可以得到民眾的民心。心中的心在你這裡,這天下才會在你這裡。
民心所向的思想其實在先秦的時期就有了,孟子主張以民為本的思想,正所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老百姓是最重要的,有了老百姓才有江山社稷,君王才是最後的。得到了民心才是得到了天下,天下一心,才能天下歸心。有了人民才有村莊,有村長有鄉鎮,有部落,有集市,有郡縣,有州府,才有國家,這樣的國家才是完整的國家,國家都是由人民組合起來形成的,所以說,得民心者的天下。想要深入的得到民心是很不容易的,但是得到之後治理更是不容易。創業容易守業難,國家也是一樣的。對於古代的皇帝來說,既享受了最高的待遇,也要付出相應的回報。皇帝對於人民來說不僅是對天下的一種責任,更是對老百姓的一種奉獻。如果有朝一日失去了民心,那你必然會失去這天下,沒有了老百姓的擁護,那才是真正成了孤家寡人,有什麼區別。
明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創立,也就是漢族成立的一個大統一的中原王朝。一共傳承276年,傳位16位皇帝。也算是比較和平大統一的王朝。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開國皇帝是朱元璋。元朝末年,紅巾起義爆發,一個王朝走向末路,另一個王朝正在冉冉升起,朱元璋建立西吳,稱為吳王。在百姓的擁護下,一步一步建立起了自己的王國,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自己的王國,國號大明。首都定在應天府,隨後朱棣遷都到順天府。明朝276年的風雨,經歷了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等開明盛世,百姓安居樂業,也算是在是書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再此期間政治清明,國力強盛。明朝中期國家由興盛轉為漸漸衰退,直接原因就是土木之變,後來又經歷了弘治中興,嘉靖中興,等恢復帝王的陣勢,但是已經是底子腐爛,到了晚期天災人禍,內憂外患,東林黨爭,農民起義爆發,國家一片混亂,各地紛爭不斷,李自成攻打都城,崇禎自殺,以身殉國。但是明朝的宗室一組還是不願意放棄自己的江山,在江南建立了南明,但是已經是氣數已盡,不成氣候,清朝 入關,不久永曆帝被殺,南明也正式滅亡。
明朝是漢唐之後這麼多朝代中,後世最興盛的朝代了,也是後來歷史中的黃金時期了。明朝最興盛的時期國土面積可以達到一千萬平方公里,東北到日本海,外興安嶺,北邊到戈壁大沙漠,西北到新疆的哈密,西南到孟加拉灣,雖然後來有撤退,但是也是版圖領域盛世了。
國號:朱元璋剛剛平定天下的時候,其實國號並不是叫大明,而是想稱為大中,後來祭祀天下,稱為大明。所以朱元璋又稱為皇明。後來也有記載中說大明這個國號與宗教有關係,朱元璋之前的手下有些是明教教徒,用明號以示正統,也有人說明朝是元朝的剋星,以火克金,又因為皇帝的姓氏是朱,所以稱為朱明。
明朝開國:元朝到了末年的時候已經是民不聊生,人民生活備受壓迫,人民生活水深火熱,無可奈何之下農民起義爆發,農民出身的朱元璋投奔了郭子興,因為在戰爭中戰績突出,指揮作戰十分厲害,所以取了郭子興的養女為妻,後來朱元璋發展了自己的軍事力量,郭子興病故之後,朱元璋收編了郭子興的力量,佔領了集慶,改名為應天府,得到了立足之地。1364年朱元璋正式稱為吳王,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定都,也是就是應天府,國號定為大明,正式稱為皇帝。後來攻佔北京,深入大漠,平定北元,天下這才初定安穩下來。
削番和治理:其實朱元璋的治理才能是非常厲害的,康熙就曾經說過,朱元璋的治理能力不輸唐宋。這麼多皇帝中,這樣的評價,可見康熙皇帝對朱元璋的評價也是極高的。朱元璋登上皇位之後並沒有貪圖享樂,而是採取了一系列的利民政策。不急減輕了賦稅,治理恢復社會的生產力,配合賦役黃冊戶籍登記簿冊和魚鱗圖冊的施行,在確定了賦稅的徵收並且保證地方安定。嚴懲貪官污吏,使得社會快速恢復和發展。也就是史書上記載的洪武之治。在內治的同時,多次北伐蒙古並且取得勝利,載重消除外患。天下平定之後,封賞有功之臣,但是也有一些非常有段鞏固皇權的,畢竟功高蓋主,帝王的權衡手段還是躲不掉的。並且設立錦衣衛來協助皇權的鞏固。
永宣盛世:明朝成祖朱棣遷都北京,永樂時期收復安南,並且親自領兵攻打漠北,穩定蒙古,安撫收復女真,並且在外交上十分有策略,著名的鄭和下西洋,不僅打通了明朝的對外政治,經濟交易,並且將明朝的朝貢制度達到了巔峰。還上的艦隊是空前的龐大,最遠到達東非,擴大了明朝在海內外的影響力。後來稱為永樂盛世。
朱棣死後,朱高熾登基,他年紀大,又保守,停止了鄭和下西洋,並且鼓勵生產,提倡節約。
王朝沒落:張居正死後,有東林黨爭,國本之爭等朝中重大事件,另外外部有朝鮮戰役和薩爾滸之戰,內憂外患造成了明朝的興盛走向滅亡。明神宗一直不立太子,國本不穩,人心不穩,後來朱常洛封為太子,朱常洵為福王,但是福王卻不到封地上任,造成了內部矛盾,明神宗對在此作梗的大臣不滿導致不上早朝。
遠在東北的李成梁手握兵權,深受明神宗信任,但是卻謊報軍情,騙取封賞,偏向努爾哈赤,後來導致清朝入關。明神宗後期不理朝政,導致朝政一片混亂,用人不當,很多地方沒有官員上任,朝廷屬於空白狀態,另外萬曆三大戰爭消耗國庫,後期基本國庫已經空虛。後期的明熹宗繼位之後腐敗現象更為嚴重,並且加劇東林黨爭,不理朝政,閹人把控朝局,以魏忠賢為首,並且燒毀全國書院,大量東林黨入獄處死,內憂外患,民不聊生。1626年北京火藥庫爆炸,死傷兩萬多人。明熹宗死後崇禎繼位,剷除閹黨,但是崇禎生性多疑,優柔寡斷,加劇了朝局的腐爛。皇太極攻入北京之後,袁崇煥被殺,清兵入塞。年年災荒,疫情不斷,百姓水深火熱,民不聊生。農民起義不斷,政治混亂,官員貪污昏庸,戰爭造成了大量的經濟損失,全國內大面積饑荒,饑民暴亂,最後崇禎在煤山自殺,明朝結束。
其實明朝到末年內憂外患,不斷地農民起義,殺忠臣,捧小人,這時候就別說民心了,老百姓看見這樣的朝廷估計都要吐口吐沫淹死他們了,朝局混亂至此,也是統治者的無能,崇禎帝面對這樣大的爛攤子,畢竟不是一天兩天形成了,已經到了末路,他就是有心也無力,而且崇禎又是一個心有餘力不足大的皇帝,優柔寡斷,沒有能力,在各種機會之間猶豫,沒有一點帝王的決斷,最終斷送了整個大明朝。但是責任也不能全在他一個人身上,畢竟腐敗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而是長年累月積累的。民心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變了的,而是老百姓天天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樣的日子沒有盼頭了。一個泱泱大國,覆滅也不過是眨眼間,戰爭無情,百姓更是無辜,如今再談起來,只是讓人唏噓不已!
[1] 楊伯峻. 孟子譯註
[2] 崔瑞德,牟復禮. 劍橋中國明代史
[3] 谷應泰. 明史紀事本末卷十四·開國規模
[4] 孟森. 明史講義
[5] 何新華. 試析古代中國的天下觀
[6] 鄭天挺.明清史資料
[7] 張廷玉. 明史卷
「失人心者必失天下」,作為漢人正統的明朝,滅亡原因實質上在此
自古以來,成王敗寇,王侯將相,紛爭不斷,有的為了權勢,有的為了地位,有的為了財富,有的為了百姓,但是不論如何征戰,每個領導人都相信一句話,就是得民心者的天下。那麼反過來,失去民心的人,那也離失去天下不遠了。天下是誰的天下,說起來是帝王,是皇帝的,是領導者的,可是領導者就一個人,這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的寸土寸金都是皇帝的,可是真的就是皇帝的了嗎?沒有民,哪有村,沒有村哪有鎮,沒有鎮哪有市,沒有市哪有國家。所以說,莫不說天下是帝王的,還不如說這天下本就是天下人的。
孟子說: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其實說白了,就是想要獲得天下,想要成為最高的統治者,想要成為王者,這個辦法也不是沒有,那就是民心,如果得到了民心,那就可以得到天下了。想要獲得民心,就是得到了民眾的認可,得到民眾的認可才有民心,想要得到民心,就要讓他們得到他們想得到的,不要他們得到不想要的。這樣就可以得到民眾的民心。心中的心在你這裡,這天下才會在你這裡。
民心所向的思想其實在先秦的時期就有了,孟子主張以民為本的思想,正所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老百姓是最重要的,有了老百姓才有江山社稷,君王才是最後的。得到了民心才是得到了天下,天下一心,才能天下歸心。有了人民才有村莊,有村長有鄉鎮,有部落,有集市,有郡縣,有州府,才有國家,這樣的國家才是完整的國家,國家都是由人民組合起來形成的,所以說,得民心者的天下。想要深入的得到民心是很不容易的,但是得到之後治理更是不容易。創業容易守業難,國家也是一樣的。對於古代的皇帝來說,既享受了最高的待遇,也要付出相應的回報。皇帝對於人民來說不僅是對天下的一種責任,更是對老百姓的一種奉獻。如果有朝一日失去了民心,那你必然會失去這天下,沒有了老百姓的擁護,那才是真正成了孤家寡人,有什麼區別。
明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人創立,也就是漢族成立的一個大統一的中原王朝。一共傳承276年,傳位16位皇帝。也算是比較和平大統一的王朝。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開國皇帝是朱元璋。元朝末年,紅巾起義爆發,一個王朝走向末路,另一個王朝正在冉冉升起,朱元璋建立西吳,稱為吳王。在百姓的擁護下,一步一步建立起了自己的王國,1368年朱元璋建立了自己的王國,國號大明。首都定在應天府,隨後朱棣遷都到順天府。明朝276年的風雨,經歷了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等開明盛世,百姓安居樂業,也算是在是書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再此期間政治清明,國力強盛。明朝中期國家由興盛轉為漸漸衰退,直接原因就是土木之變,後來又經歷了弘治中興,嘉靖中興,等恢復帝王的陣勢,但是已經是底子腐爛,到了晚期天災人禍,內憂外患,東林黨爭,農民起義爆發,國家一片混亂,各地紛爭不斷,李自成攻打都城,崇禎自殺,以身殉國。但是明朝的宗室一組還是不願意放棄自己的江山,在江南建立了南明,但是已經是氣數已盡,不成氣候,清朝 入關,不久永曆帝被殺,南明也正式滅亡。
明朝是漢唐之後這麼多朝代中,後世最興盛的朝代了,也是後來歷史中的黃金時期了。明朝最興盛的時期國土面積可以達到一千萬平方公里,東北到日本海,外興安嶺,北邊到戈壁大沙漠,西北到新疆的哈密,西南到孟加拉灣,雖然後來有撤退,但是也是版圖領域盛世了。
國號:朱元璋剛剛平定天下的時候,其實國號並不是叫大明,而是想稱為大中,後來祭祀天下,稱為大明。所以朱元璋又稱為皇明。後來也有記載中說大明這個國號與宗教有關係,朱元璋之前的手下有些是明教教徒,用明號以示正統,也有人說明朝是元朝的剋星,以火克金,又因為皇帝的姓氏是朱,所以稱為朱明。
明朝開國:元朝到了末年的時候已經是民不聊生,人民生活備受壓迫,人民生活水深火熱,無可奈何之下農民起義爆發,農民出身的朱元璋投奔了郭子興,因為在戰爭中戰績突出,指揮作戰十分厲害,所以取了郭子興的養女為妻,後來朱元璋發展了自己的軍事力量,郭子興病故之後,朱元璋收編了郭子興的力量,佔領了集慶,改名為應天府,得到了立足之地。1364年朱元璋正式稱為吳王,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定都,也是就是應天府,國號定為大明,正式稱為皇帝。後來攻佔北京,深入大漠,平定北元,天下這才初定安穩下來。
削番和治理:其實朱元璋的治理才能是非常厲害的,康熙就曾經說過,朱元璋的治理能力不輸唐宋。這麼多皇帝中,這樣的評價,可見康熙皇帝對朱元璋的評價也是極高的。朱元璋登上皇位之後並沒有貪圖享樂,而是採取了一系列的利民政策。不急減輕了賦稅,治理恢復社會的生產力,配合賦役黃冊戶籍登記簿冊和魚鱗圖冊的施行,在確定了賦稅的徵收並且保證地方安定。嚴懲貪官污吏,使得社會快速恢復和發展。也就是史書上記載的洪武之治。在內治的同時,多次北伐蒙古並且取得勝利,載重消除外患。天下平定之後,封賞有功之臣,但是也有一些非常有段鞏固皇權的,畢竟功高蓋主,帝王的權衡手段還是躲不掉的。並且設立錦衣衛來協助皇權的鞏固。
永宣盛世:明朝成祖朱棣遷都北京,永樂時期收復安南,並且親自領兵攻打漠北,穩定蒙古,安撫收復女真,並且在外交上十分有策略,著名的鄭和下西洋,不僅打通了明朝的對外政治,經濟交易,並且將明朝的朝貢制度達到了巔峰。還上的艦隊是空前的龐大,最遠到達東非,擴大了明朝在海內外的影響力。後來稱為永樂盛世。
朱棣死後,朱高熾登基,他年紀大,又保守,停止了鄭和下西洋,並且鼓勵生產,提倡節約。
王朝沒落:張居正死後,有東林黨爭,國本之爭等朝中重大事件,另外外部有朝鮮戰役和薩爾滸之戰,內憂外患造成了明朝的興盛走向滅亡。明神宗一直不立太子,國本不穩,人心不穩,後來朱常洛封為太子,朱常洵為福王,但是福王卻不到封地上任,造成了內部矛盾,明神宗對在此作梗的大臣不滿導致不上早朝。
遠在東北的李成梁手握兵權,深受明神宗信任,但是卻謊報軍情,騙取封賞,偏向努爾哈赤,後來導致清朝入關。明神宗後期不理朝政,導致朝政一片混亂,用人不當,很多地方沒有官員上任,朝廷屬於空白狀態,另外萬曆三大戰爭消耗國庫,後期基本國庫已經空虛。後期的明熹宗繼位之後腐敗現象更為嚴重,並且加劇東林黨爭,不理朝政,閹人把控朝局,以魏忠賢為首,並且燒毀全國書院,大量東林黨入獄處死,內憂外患,民不聊生。1626年北京火藥庫爆炸,死傷兩萬多人。明熹宗死後崇禎繼位,剷除閹黨,但是崇禎生性多疑,優柔寡斷,加劇了朝局的腐爛。皇太極攻入北京之後,袁崇煥被殺,清兵入塞。年年災荒,疫情不斷,百姓水深火熱,民不聊生。農民起義不斷,政治混亂,官員貪污昏庸,戰爭造成了大量的經濟損失,全國內大面積饑荒,饑民暴亂,最後崇禎在煤山自殺,明朝結束。
其實明朝到末年內憂外患,不斷地農民起義,殺忠臣,捧小人,這時候就別說民心了,老百姓看見這樣的朝廷估計都要吐口吐沫淹死他們了,朝局混亂至此,也是統治者的無能,崇禎帝面對這樣大的爛攤子,畢竟不是一天兩天形成了,已經到了末路,他就是有心也無力,而且崇禎又是一個心有餘力不足大的皇帝,優柔寡斷,沒有能力,在各種機會之間猶豫,沒有一點帝王的決斷,最終斷送了整個大明朝。但是責任也不能全在他一個人身上,畢竟腐敗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而是長年累月積累的。民心也不是一天兩天就變了的,而是老百姓天天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樣的日子沒有盼頭了。一個泱泱大國,覆滅也不過是眨眼間,戰爭無情,百姓更是無辜,如今再談起來,只是讓人唏噓不已!
[1] 楊伯峻. 孟子譯註
[2] 崔瑞德,牟復禮. 劍橋中國明代史
[3] 谷應泰. 明史紀事本末卷十四·開國規模
[4] 孟森. 明史講義
[5] 何新華. 試析古代中國的天下觀
[6] 鄭天挺.明清史資料
[7] 張廷玉. 明史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