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是一種盛行於唐代的低溫鉛釉的彩釉陶器的簡稱。1905年隴海鐵路修築期間,在洛陽北部山一帶因工程而毀壞了一批唐代墓葬,當時,人們稱其中發現的此類陶器為"唐三彩",此後便沿用至今。唐三彩是一種低溫、著釉、陶質精細的多彩釉陶,不僅有綠、黃及紅褐色三種顏色,還有白、藍、黑等。
唐三彩是從漢六朝時期的釉陶發展而來,可上溯至兩漢時期的鉛釉陶器,其製作工藝十分複雜。首先要將開採來的礦土經過挑選、春搗、淘洗、沉澱、晾乾後,用模具做成胎入窯燒制。其燒制採用的是二次燒成法。從原料上來看,唐三彩的胎土經過細緻的淘洗,近似於瓷士,胎體黏土製成後,在窯內經過1000℃—1100℃的素燒,將焙燒過的素胎經過冷卻,再施以配製好的各種釉料入窯釉燒,其燒成溫度為850℃-950℃。在釉色上,利用各種氧化金屬為呈色劑,經煅燒後呈現出各種色彩。
三彩釉的釉基是石英呈色原料伴在釉里,呈色劑是銅(呈藍、綠)、鐵(呈黑、黃)、鑽(呈藍),助熔劑是鉛。彩陶器釉料中含有大量的鉛,鉛氧化物作為熔劑,降低釉料的熔融溫度,在密爐里燒成時,各種著色金屬氧化物熔於鉛釉中並向四方擴散和流動,各種顏色互相浸潤,形成斑駁燦爛的彩色釉。鉛的另一個作用是使釉面光亮度增強,使色彩更加美麗。三彩器的製作,需要經過陶土的揉練、模印、粘結、貼敷、刮削、修整、乾燥、焙燒、挂彩、施釉彩繪等數道工序。換言之,儘管唐三彩的裝飾主要依靠釉色,但也會使用模印、刻劃堆貼、繪畫等工藝。
唐三彩最早出現在7世紀60年代。從現有材料看,西安地區的唐三彩始於高宗朝,紀年墓葬所見的最早者是麟德元年(664年)鄭仁泰墓出土的一件藍釉三彩蓋鈕,上元二年(675年)李鳳墓也出土有三彩雙聯盤、三彩構。此時期大型三彩器較為罕見,主要為器具類三彩器。
7世紀後半期和8世紀上半期是三彩器最興盛的時期,此時制出大型雕塑類器物雖有實用器,如日常用具、建築構件等,但主要是作為隨葬的明器,在墓葬隨葬品中大量取代陶瓷器,器形種類繁多,模仿的生活用具可謂無所不備。最好的三彩作品主要集中在8世紀前半期,地域分布在洛陽和西安地區。
唐三彩器以西安和洛陽地區唐墓出土數量最多,並從兩京地區很快蔓延到各地。其他出土三彩陶器的地區還有江蘇省,以揚州為多。山西、甘肅兩省的唐墓也有三彩陶器出土,其他省區出土者很少,這似乎說明以三彩陶器隨葬主要流行於西安、洛陽,其產地也主要在唐兩京地區
在兩京地區可能有隸屬於甄官署的三彩窯場。唐代燒造唐三彩的密場有黃冶窯、黃堡窯、邢窯、魯山窯、定窯等。其中以黃冶窯和黃堡窯生產規模大,製作水平較高,但是,這兩密場所出三彩器質量跟兩京地區大墓的三彩隨葬品尚有一定差距。邢密雖然是燒制唐三彩的一個重要密口但其燒制範圍較小,也沒有形成規模化和批量生產。這表明這些窯場皆非隸屬甄官署的三彩窯場。
1998年,在西安西郊機場(唐長安城西市北醴泉坊)發現大量三彩殘片,其中一塊陶片刻有"天寶四載…祖明"字樣,推測為天寶年間燒造唐三彩的大型作坊所出,而且很可能燒造三彩的密址就在這片發現地附近。該三彩作坊很可能是商業性質的作坊,其產品大部分都是與喪葬相關的器類。但因沒能開展考古清理工作,尚難做出進一步的判斷。
黃冶窯窯址主要分布於現具大、小黃冶村附近,窯址分布很廣,主要產品以盤、碗、壺、罐、爐等容器為主,眼洛陽一帶出土物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該窯址也燒制民用的粗瓷製品°。其三彩器的造型是由唐初承襲隋末陶瓷笨拙粗重的造型開始,到盛唐時期逐漸形成雍容渾厚、豐富多樣的唐代風格,到了晚唐又向著精巧優美的造型發展。裝飾工藝多樣,採用堆塑、范塑貼花、印花與三彩釉並用。黃冶密唐三彩胎的原料取自相近的不同地點,不同顏色釉的配方不同,棕釉和黃釉的配方雖相近,但制釉的原料可能也取自不同地點。
在黃堡窯的中心地帶,發現一處非常完整的唐三彩作坊遺址,七孔窯洞式作坊沿河一字排開,既有窯工休息的生活區,又有坯件成型、施釉的生產作坊,還有半成品、產品庫房和三座三彩窯爐。窯爐分布在作坊頂部的窯背上。其結構與焙燒的半倒焰饅頭窯大致相同,只是容積較小,由密門、燃燒室、審室、煙囪四部分組成,均以柴為燃料。在作坊門口外還發現有試燒三彩釉的小爐。到了五代,黃堡窯成為北方地區燒造青瓷最好的窯場,所燒制的青釉瓷器在北方地區居於領先地位。黃冶窯和黃堡窯燒制的三彩器存在明顯的不同。如,黃冶窯制燒大型三彩俑更為突出,而黃堡窯不見大型俑類;黃冶審三彩胎多呈白色狀,而黃堡窯三彩胎則多呈粉紅狀;黃冶窯三彩中有用氧化鑽作呈色劑,釉色有藍彩,而黃堡窯出土的上干件三彩中無件有藍彩。
8世紀以後,北到遼寧,西到甘肅,南到南京、武漢、長沙都有三彩器的燒造。8世紀中葉,三彩器的燒成溫度較高,吸水性小,有些可能是實用器物。中晚唐時期,三彩器在中原地區減少,器類主要有執壺、子母盤、罐、三足爐、枕等,但在地方上仍有流行,北方的渤海國也能燒造三彩。此後,唐三彩對遼三彩、宋三彩,乃至金三彩和元三彩也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唐三彩的燒成溫度低,陶土原料的要求不高,容易仿製,它的傳播影響比瓷器大。
唐三彩器不僅外銷,而且其燒造技術很快傳播到國外。在其影響下,大約在7世紀中葉-9世紀末,日本開始仿造唐三彩,稱為"奈良三彩"。朝鮮半島進入新羅時期(668-901年),也曾仿造唐三彩燒制"新羅彩"。
史話唐三彩——「特立獨行,與眾不同」
唐三彩是一種盛行於唐代的低溫鉛釉的彩釉陶器的簡稱。
1905年隴海鐵路修築期間,在洛陽北部山一帶因工程而毀壞了一批唐代墓葬,當時,人們稱其中發現的此類陶器為"唐三彩",此後便沿用至今。唐三彩是一種低溫、著釉、陶質精細的多彩釉陶,不僅有綠、黃及紅褐色三種顏色,還有白、藍、黑等。
唐三彩是從漢六朝時期的釉陶發展而來,可上溯至兩漢時期的鉛釉陶器,其製作工藝十分複雜。首先要將開採來的礦土經過挑選、春搗、淘洗、沉澱、晾乾後,用模具做成胎入窯燒制。其燒制採用的是二次燒成法。從原料上來看,唐三彩的胎土經過細緻的淘洗,近似於瓷士,胎體黏土製成後,在窯內經過1000℃—1100℃的素燒,將焙燒過的素胎經過冷卻,再施以配製好的各種釉料入窯釉燒,其燒成溫度為850℃-950℃。在釉色上,利用各種氧化金屬為呈色劑,經煅燒後呈現出各種色彩。
三彩釉的釉基是石英呈色原料伴在釉里,呈色劑是銅(呈藍、綠)、鐵(呈黑、黃)、鑽(呈藍),助熔劑是鉛。彩陶器釉料中含有大量的鉛,鉛氧化物作為熔劑,降低釉料的熔融溫度,在密爐里燒成時,各種著色金屬氧化物熔於鉛釉中並向四方擴散和流動,各種顏色互相浸潤,形成斑駁燦爛的彩色釉。鉛的另一個作用是使釉面光亮度增強,使色彩更加美麗。三彩器的製作,需要經過陶土的揉練、模印、粘結、貼敷、刮削、修整、乾燥、焙燒、挂彩、施釉彩繪等數道工序。換言之,儘管唐三彩的裝飾主要依靠釉色,但也會使用模印、刻劃堆貼、繪畫等工藝。
唐三彩最早出現在7世紀60年代。從現有材料看,西安地區的唐三彩始於高宗朝,紀年墓葬所見的最早者是麟德元年(664年)鄭仁泰墓出土的一件藍釉三彩蓋鈕,上元二年(675年)李鳳墓也出土有三彩雙聯盤、三彩構。此時期大型三彩器較為罕見,主要為器具類三彩器。
7世紀後半期和8世紀上半期是三彩器最興盛的時期,此時制出大型雕塑類器物雖有實用器,如日常用具、建築構件等,但主要是作為隨葬的明器,在墓葬隨葬品中大量取代陶瓷器,器形種類繁多,模仿的生活用具可謂無所不備。最好的三彩作品主要集中在8世紀前半期,地域分布在洛陽和西安地區。
唐三彩器以西安和洛陽地區唐墓出土數量最多,並從兩京地區很快蔓延到各地。其他出土三彩陶器的地區還有江蘇省,以揚州為多。山西、甘肅兩省的唐墓也有三彩陶器出土,其他省區出土者很少,這似乎說明以三彩陶器隨葬主要流行於西安、洛陽,其產地也主要在唐兩京地區
在兩京地區可能有隸屬於甄官署的三彩窯場。唐代燒造唐三彩的密場有黃冶窯、黃堡窯、邢窯、魯山窯、定窯等。其中以黃冶窯和黃堡窯生產規模大,製作水平較高,但是,這兩密場所出三彩器質量跟兩京地區大墓的三彩隨葬品尚有一定差距。邢密雖然是燒制唐三彩的一個重要密口但其燒制範圍較小,也沒有形成規模化和批量生產。這表明這些窯場皆非隸屬甄官署的三彩窯場。
1998年,在西安西郊機場(唐長安城西市北醴泉坊)發現大量三彩殘片,其中一塊陶片刻有"天寶四載…祖明"字樣,推測為天寶年間燒造唐三彩的大型作坊所出,而且很可能燒造三彩的密址就在這片發現地附近。該三彩作坊很可能是商業性質的作坊,其產品大部分都是與喪葬相關的器類。但因沒能開展考古清理工作,尚難做出進一步的判斷。
黃冶窯窯址主要分布於現具大、小黃冶村附近,窯址分布很廣,主要產品以盤、碗、壺、罐、爐等容器為主,眼洛陽一帶出土物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該窯址也燒制民用的粗瓷製品°。其三彩器的造型是由唐初承襲隋末陶瓷笨拙粗重的造型開始,到盛唐時期逐漸形成雍容渾厚、豐富多樣的唐代風格,到了晚唐又向著精巧優美的造型發展。裝飾工藝多樣,採用堆塑、范塑貼花、印花與三彩釉並用。黃冶密唐三彩胎的原料取自相近的不同地點,不同顏色釉的配方不同,棕釉和黃釉的配方雖相近,但制釉的原料可能也取自不同地點。
在黃堡窯的中心地帶,發現一處非常完整的唐三彩作坊遺址,七孔窯洞式作坊沿河一字排開,既有窯工休息的生活區,又有坯件成型、施釉的生產作坊,還有半成品、產品庫房和三座三彩窯爐。窯爐分布在作坊頂部的窯背上。其結構與焙燒的半倒焰饅頭窯大致相同,只是容積較小,由密門、燃燒室、審室、煙囪四部分組成,均以柴為燃料。在作坊門口外還發現有試燒三彩釉的小爐。到了五代,黃堡窯成為北方地區燒造青瓷最好的窯場,所燒制的青釉瓷器在北方地區居於領先地位。黃冶窯和黃堡窯燒制的三彩器存在明顯的不同。如,黃冶窯制燒大型三彩俑更為突出,而黃堡窯不見大型俑類;黃冶審三彩胎多呈白色狀,而黃堡窯三彩胎則多呈粉紅狀;黃冶窯三彩中有用氧化鑽作呈色劑,釉色有藍彩,而黃堡窯出土的上干件三彩中無件有藍彩。
8世紀以後,北到遼寧,西到甘肅,南到南京、武漢、長沙都有三彩器的燒造。8世紀中葉,三彩器的燒成溫度較高,吸水性小,有些可能是實用器物。中晚唐時期,三彩器在中原地區減少,器類主要有執壺、子母盤、罐、三足爐、枕等,但在地方上仍有流行,北方的渤海國也能燒造三彩。此後,唐三彩對遼三彩、宋三彩,乃至金三彩和元三彩也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唐三彩的燒成溫度低,陶土原料的要求不高,容易仿製,它的傳播影響比瓷器大。
唐三彩器不僅外銷,而且其燒造技術很快傳播到國外。在其影響下,大約在7世紀中葉-9世紀末,日本開始仿造唐三彩,稱為"奈良三彩"。朝鮮半島進入新羅時期(668-901年),也曾仿造唐三彩燒制"新羅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