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賢臣良將如過江之鯽,但總喜歡把過多的關注給予一部分人,如封狼居胥的霍去病、三顧茅廬的諸葛孔明等,同時會忽略另外一部分人,比如魏晉南北朝時期前秦第一功臣王猛,清朝開眼看世界第一人鄭觀應把他與韓信、李靖、徐達等人相提並論,范文瀾稱他是第一流的將相,柏楊甚至大家讚揚其即使與諸葛亮和王安石比依然有過人之處。
事實上,很少人知道這個名字背後的主人在歷史上是個什麼樣的存在,究其原因在於我們往往對大一統王朝的關注超過動蕩時期,如秦、漢、隋唐、宋明清等,也往往因為漢族正統的原因而忽視漢族以外的其他少數民族的歷史文化。
之所以在賢臣良將中首選選擇王猛,是因為很有必要讓大家看到更全面的歷史,尤其是主流之外的中華文明,我們不迴避紛亂複雜的分裂期,不迴避大眾少有關注的小眾歷史,讓先人們重新獲得該有的尊重。
什麼事賢臣良將,我想從以下幾個標準進行評價,讓大家看到一個獲得如此之多褒揚之詞的王猛:
1、關注治世的大一統帝國的同時,也要關注亂世中的新勢力,那些差一點統一中國的力量一點也不遜色於前者;
2、真正的賢臣良將要具備與團隊相對融洽的關係,上對君,下對民,中間是將相和;
3、是否具備文武全才的能力,真正實現文治和武功的兼得;
4、是否具備相對較長的蜜月期,也就是從出山到結束(或正常死亡或其他)的執掌權利周期;
5、時間對任何人都是公平的,後世如何評價是檢驗真正的賢臣良將的試金石。亂世清流,生逢歷史上最漫長黑暗的五胡十六國,堪稱民族大融合最早的試驗田,承接秦漢開啟隋唐盛世王猛所處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漫長的黎明前的時光,相對於隋唐盛世,堪稱幾百年的黑暗期。有史以來,秦漢都是漢族為正統,無論是秦始皇還是趙武靈王都是抗擊匈奴的民族英雄,漢族以外都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看待。
東漢西晉後期,由歸順漢朝的南匈奴後人劉淵掀起了五胡亂華的序幕,來自北方的少數民族力量在北方你方唱罷我登場,東晉王朝在建康建立割據政權,大量北方士族南遷。
現在看來,與其說是五胡亂華,不如說是民族大融合,無論是匈奴後人,還是羌、鮮卑、羯胡等少數民族,他們都在某種程度上在參與重塑華夏文明。雖然有殘暴黑暗的破壞與屠殺,但同樣有罕見的民族融合,尤其是少數民族對漢族文化的擁抱。
惶惶十六國,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北魏和前秦。尤其前秦是真正意義上首次實現了北方的統一,苻堅以其包容性的胸懷在亂世之中首次對所有少數民族一視同仁,甚至壓制自己的同族;北魏更是孕育隋唐文明的曙光,沒有關隴集團就不會有府兵制,更不會有後來的隋唐,因為隋唐也可以算是鮮卑後裔。
換言之,沒有亂世就沒有治世,沒有胡人彪悍的氣血注入華夏文明的身軀,就不可能有如此堅韌強大的現代華夏文明。以漢族之身,輔氐族之國,如春風化雨,苻堅對其言聽計從,備受推崇尊榮,堪比商鞅、諸葛,是賢臣良將絕對的試金石。如果說賢臣良將,那麼就必須獲得執政者的絕對信任,或者說能左右君王的判斷,充分體現自我意志和價值。
歷史上,雖然商鞅下場不好最終被車裂,但商鞅入秦之後獲得了秦孝公的全力支持,無論是與豪族在變法上的爭論還是在推行政令過程中的強大阻力,都有孝公的全力支持,這也是賢臣良將得以施展其治國才能的基礎空間。
諸葛亮,劉備三顧茅廬得以隆中對出山三分天下,可以說劉備的每一步幾乎都在配合諸葛亮的建議完美執行,只是在後期為關羽報仇落得個託孤白帝城,除此之外可以說對諸葛亮給與絕對信任。
相比於同時代北魏另一個賢臣良將崔浩而言,更不知是好多少倍。崔浩曾經這樣評價王猛,「若王猛之治國,苻堅之管仲也;慕容玄恭之輔少主,慕容暐之霍光也;劉裕之平逆亂,司馬德宗之曹操也。」充分說明,王猛的地位要遠高於崔浩。
事實上,崔浩輔佐拓跋鮮卑前後三個帝王,但無論是拓跋嗣還是拓跋燾對其信任都難以達到絕對的尊重,很多事情徵詢崔浩意見卻未必會去執行。
當苻堅向尚書呂婆樓請教除去苻生之計時,呂婆樓力薦王猛。苻堅即派呂婆樓懇請王猛出山。苻堅與王猛一見面便如平生知交,談及興廢大事,句句投機,苻堅覺得就像劉備當年遇到諸葛亮一般,如魚得水。
王猛治績卓著,很快升為尚書左丞。由於他執法不阿,精明強幹。在三十六歲那年,接連升了五次官,直做到尚書左僕射、輔國將軍、司隸校尉等,「權傾內外」。那些皇親國舅和元老舊臣無不妒火中燒,恨得咬牙切齒。氐族豪帥出身的姑臧侯樊世依仗自己幫助苻健打天下的汗馬功勞,最先跳了出來,當眾侮辱王猛說:「我們曾與先帝共興大業,卻不得參與機密。你無汗馬之勞,憑什麼專管大事?這不是我們種莊稼而你白揀糧食嗎!」王猛冷笑道:「不光是你種我收,還要使你做好飯端給我吃呢!」樊世肺都氣炸了,跺著腳咆哮:「姓王的,遲早必叫你頭懸長安城門,否則我不活在人世!」苻堅得知此事,果斷地說:「必須殺此老氐,然後群臣方能整肅。」
不久,苻堅召樊世見面,並在其面前說要讓公主嫁給已與樊世女兒訂婚的楊璧,樊世於是出言反對。王猛借詞指樊世公然與苻堅競婚是目無君上,氣得樊世要去襲擊王猛,被侍從拉住下又以惡言破口大罵,苻堅於是命人處死樊世。其後,反對派對王猛由公開攻擊轉為暗中讒害。朝官仇騰、席寶利用職務之便,屢屢毀謗王猛。苻堅即將二人趕出朝堂。對飛長流短的氐族大小官員,苻堅甚至當堂鞭打腳踢。
王猛執政,苻堅讓他裁奪一切軍國內外之事,自己則端坐拱手於朝堂之上。他曾懷著十分感激的心情對王猛說:「您日夜操勞,憂勤萬機,我好像周文王得到了姜太公似的,可以優哉游哉享清福啦!」王猛說:「沒想到陛下對臣評價如此之高,臣哪裡配得上比擬古人?"苻堅說:「據我看來,姜太公豈能比您強啊!」他經常囑咐太子等皇家子弟說:「你們敬事王公,要像侍奉我一樣!」
前秦建元六年(370年)六月,王猛辭苻堅於灞上,赴軍再伐前燕。苻堅表示他要親率大軍隨後東進,王猛卻胸有成竹地說:「蕩平殘胡,如風掃葉,不勞陛下親受風塵之苦,只請敕命有關部門給燕國被俘君臣預先造好住房就行了。」苻堅大喜。
事實上,除文治之外,王猛在開疆拓土上也是把好手。355-375年的20年時間裡,是王猛和苻堅搭檔的時間,最終王猛375年去世。373年攻下巴蜀,是歷代大一統王朝都會幹的事情,巴蜀可以說是前秦的戰略要地,歷史上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很少能有如此的格局;366-367年攻前涼,369年-370年消滅又一個慕容鮮卑的前燕政權。
正是以上種種,柏楊才有評價:王猛是中國成功的偉大政治家之一,在他之前有諸葛亮,在他之後有王安石,諸葛亮欠缺軍事上的成就,王安石欠缺堅強的支持力量,所以王猛得以獨展長才,把一團亂糟糟的流氓地痞、土豪惡霸,硬是凝結成金鋼;不但國泰,而且民安。距今雖已一千餘年,但仍使我們對於那個輝煌的時代,怦然心動。可惜王猛早逝,假使上蒼延長他十年二十年壽命,他帶給社會的政治軌道,會更鞏固。」
因此,從以上種種可以看出,王猛身逢亂世,雖然前秦最終再淝水之戰後一蹶不振四分五裂,但可以說前秦是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存在,其先進的民族融合在爾虞我詐的當下甚至在現在都毫不過時,如果沒有苻堅就沒有前秦,但沒有王猛絕對沒有統一北方的前秦。
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說王猛得到了賢臣良將所有的東西,君王的言聽計從,全面授權,最終得以善終,這又要好過歷史上多少的君臣搭檔。以漢人之軀,入氐族之國,以外來者身份重塑前秦骨骼,文武全開,堪稱2000多年封建帝國賢臣良將的楷模。
唐建中三年(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並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前秦丞相王猛」。
及至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包括王猛。
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王猛亦位列其中。
司馬光如此評價:「昔周得微子而革商命,秦得由余而霸西戎,吳國得伍員而克強楚國,漢得陳平而誅項籍,魏得許攸而破袁紹;彼敵國之材臣,來為己用,進取之良資也。王猛知慕容垂之心久而難信,獨為不念燕尚未滅,垂以材高功盛,無罪見疑,窮困歸秦,未有異心,遽以猜忌殺人,是助燕為無道而塞來者之門也,如何其可哉!故秦王堅禮之以收燕望,親之以盡燕情,寵之以傾燕眾,信之以結燕心,未為過矣。猛何汲汲於殺垂,乃為市井鬻賣之行,有如嫉其寵而讒之者,豈雅德君子所宜為哉!」
康熙帝評價他:「王猛之事秦,竭忠盡智,至於臨歿之時,猶惓惓以善作善,成望秦王追從前聖,宜其主眷優隆,為人臣之所當勉也。」
歷史最黑暗幾百年間的第一賢臣良將,再給他20年或將改寫中國歷史
歷史上賢臣良將如過江之鯽,但總喜歡把過多的關注給予一部分人,如封狼居胥的霍去病、三顧茅廬的諸葛孔明等,同時會忽略另外一部分人,比如魏晉南北朝時期前秦第一功臣王猛,清朝開眼看世界第一人鄭觀應把他與韓信、李靖、徐達等人相提並論,范文瀾稱他是第一流的將相,柏楊甚至大家讚揚其即使與諸葛亮和王安石比依然有過人之處。
事實上,很少人知道這個名字背後的主人在歷史上是個什麼樣的存在,究其原因在於我們往往對大一統王朝的關注超過動蕩時期,如秦、漢、隋唐、宋明清等,也往往因為漢族正統的原因而忽視漢族以外的其他少數民族的歷史文化。
之所以在賢臣良將中首選選擇王猛,是因為很有必要讓大家看到更全面的歷史,尤其是主流之外的中華文明,我們不迴避紛亂複雜的分裂期,不迴避大眾少有關注的小眾歷史,讓先人們重新獲得該有的尊重。
什麼事賢臣良將,我想從以下幾個標準進行評價,讓大家看到一個獲得如此之多褒揚之詞的王猛:
1、關注治世的大一統帝國的同時,也要關注亂世中的新勢力,那些差一點統一中國的力量一點也不遜色於前者;
2、真正的賢臣良將要具備與團隊相對融洽的關係,上對君,下對民,中間是將相和;
3、是否具備文武全才的能力,真正實現文治和武功的兼得;
4、是否具備相對較長的蜜月期,也就是從出山到結束(或正常死亡或其他)的執掌權利周期;
5、時間對任何人都是公平的,後世如何評價是檢驗真正的賢臣良將的試金石。
亂世清流,生逢歷史上最漫長黑暗的五胡十六國,堪稱民族大融合最早的試驗田,承接秦漢開啟隋唐盛世
王猛所處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漫長的黎明前的時光,相對於隋唐盛世,堪稱幾百年的黑暗期。有史以來,秦漢都是漢族為正統,無論是秦始皇還是趙武靈王都是抗擊匈奴的民族英雄,漢族以外都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看待。
東漢西晉後期,由歸順漢朝的南匈奴後人劉淵掀起了五胡亂華的序幕,來自北方的少數民族力量在北方你方唱罷我登場,東晉王朝在建康建立割據政權,大量北方士族南遷。
現在看來,與其說是五胡亂華,不如說是民族大融合,無論是匈奴後人,還是羌、鮮卑、羯胡等少數民族,他們都在某種程度上在參與重塑華夏文明。雖然有殘暴黑暗的破壞與屠殺,但同樣有罕見的民族融合,尤其是少數民族對漢族文化的擁抱。
惶惶十六國,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北魏和前秦。尤其前秦是真正意義上首次實現了北方的統一,苻堅以其包容性的胸懷在亂世之中首次對所有少數民族一視同仁,甚至壓制自己的同族;北魏更是孕育隋唐文明的曙光,沒有關隴集團就不會有府兵制,更不會有後來的隋唐,因為隋唐也可以算是鮮卑後裔。
換言之,沒有亂世就沒有治世,沒有胡人彪悍的氣血注入華夏文明的身軀,就不可能有如此堅韌強大的現代華夏文明。
以漢族之身,輔氐族之國,如春風化雨,苻堅對其言聽計從,備受推崇尊榮,堪比商鞅、諸葛,是賢臣良將絕對的試金石。
如果說賢臣良將,那麼就必須獲得執政者的絕對信任,或者說能左右君王的判斷,充分體現自我意志和價值。
歷史上,雖然商鞅下場不好最終被車裂,但商鞅入秦之後獲得了秦孝公的全力支持,無論是與豪族在變法上的爭論還是在推行政令過程中的強大阻力,都有孝公的全力支持,這也是賢臣良將得以施展其治國才能的基礎空間。
諸葛亮,劉備三顧茅廬得以隆中對出山三分天下,可以說劉備的每一步幾乎都在配合諸葛亮的建議完美執行,只是在後期為關羽報仇落得個託孤白帝城,除此之外可以說對諸葛亮給與絕對信任。
相比於同時代北魏另一個賢臣良將崔浩而言,更不知是好多少倍。崔浩曾經這樣評價王猛,「若王猛之治國,苻堅之管仲也;慕容玄恭之輔少主,慕容暐之霍光也;劉裕之平逆亂,司馬德宗之曹操也。」充分說明,王猛的地位要遠高於崔浩。
事實上,崔浩輔佐拓跋鮮卑前後三個帝王,但無論是拓跋嗣還是拓跋燾對其信任都難以達到絕對的尊重,很多事情徵詢崔浩意見卻未必會去執行。
當苻堅向尚書呂婆樓請教除去苻生之計時,呂婆樓力薦王猛。苻堅即派呂婆樓懇請王猛出山。苻堅與王猛一見面便如平生知交,談及興廢大事,句句投機,苻堅覺得就像劉備當年遇到諸葛亮一般,如魚得水。
王猛治績卓著,很快升為尚書左丞。由於他執法不阿,精明強幹。在三十六歲那年,接連升了五次官,直做到尚書左僕射、輔國將軍、司隸校尉等,「權傾內外」。那些皇親國舅和元老舊臣無不妒火中燒,恨得咬牙切齒。氐族豪帥出身的姑臧侯樊世依仗自己幫助苻健打天下的汗馬功勞,最先跳了出來,當眾侮辱王猛說:「我們曾與先帝共興大業,卻不得參與機密。你無汗馬之勞,憑什麼專管大事?這不是我們種莊稼而你白揀糧食嗎!」王猛冷笑道:「不光是你種我收,還要使你做好飯端給我吃呢!」樊世肺都氣炸了,跺著腳咆哮:「姓王的,遲早必叫你頭懸長安城門,否則我不活在人世!」苻堅得知此事,果斷地說:「必須殺此老氐,然後群臣方能整肅。」
不久,苻堅召樊世見面,並在其面前說要讓公主嫁給已與樊世女兒訂婚的楊璧,樊世於是出言反對。王猛借詞指樊世公然與苻堅競婚是目無君上,氣得樊世要去襲擊王猛,被侍從拉住下又以惡言破口大罵,苻堅於是命人處死樊世。其後,反對派對王猛由公開攻擊轉為暗中讒害。朝官仇騰、席寶利用職務之便,屢屢毀謗王猛。苻堅即將二人趕出朝堂。對飛長流短的氐族大小官員,苻堅甚至當堂鞭打腳踢。
王猛執政,苻堅讓他裁奪一切軍國內外之事,自己則端坐拱手於朝堂之上。他曾懷著十分感激的心情對王猛說:「您日夜操勞,憂勤萬機,我好像周文王得到了姜太公似的,可以優哉游哉享清福啦!」王猛說:「沒想到陛下對臣評價如此之高,臣哪裡配得上比擬古人?"苻堅說:「據我看來,姜太公豈能比您強啊!」他經常囑咐太子等皇家子弟說:「你們敬事王公,要像侍奉我一樣!」
前秦建元六年(370年)六月,王猛辭苻堅於灞上,赴軍再伐前燕。苻堅表示他要親率大軍隨後東進,王猛卻胸有成竹地說:「蕩平殘胡,如風掃葉,不勞陛下親受風塵之苦,只請敕命有關部門給燕國被俘君臣預先造好住房就行了。」苻堅大喜。
事實上,除文治之外,王猛在開疆拓土上也是把好手。355-375年的20年時間裡,是王猛和苻堅搭檔的時間,最終王猛375年去世。373年攻下巴蜀,是歷代大一統王朝都會幹的事情,巴蜀可以說是前秦的戰略要地,歷史上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很少能有如此的格局;366-367年攻前涼,369年-370年消滅又一個慕容鮮卑的前燕政權。
正是以上種種,柏楊才有評價:王猛是中國成功的偉大政治家之一,在他之前有諸葛亮,在他之後有王安石,諸葛亮欠缺軍事上的成就,王安石欠缺堅強的支持力量,所以王猛得以獨展長才,把一團亂糟糟的流氓地痞、土豪惡霸,硬是凝結成金鋼;不但國泰,而且民安。距今雖已一千餘年,但仍使我們對於那個輝煌的時代,怦然心動。可惜王猛早逝,假使上蒼延長他十年二十年壽命,他帶給社會的政治軌道,會更鞏固。」
因此,從以上種種可以看出,王猛身逢亂世,雖然前秦最終再淝水之戰後一蹶不振四分五裂,但可以說前秦是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存在,其先進的民族融合在爾虞我詐的當下甚至在現在都毫不過時,如果沒有苻堅就沒有前秦,但沒有王猛絕對沒有統一北方的前秦。
在這個過程中,可以說王猛得到了賢臣良將所有的東西,君王的言聽計從,全面授權,最終得以善終,這又要好過歷史上多少的君臣搭檔。以漢人之軀,入氐族之國,以外來者身份重塑前秦骨骼,文武全開,堪稱2000多年封建帝國賢臣良將的楷模。
唐建中三年(782年),禮儀使顏真卿向唐德宗建議,追封古代名將六十四人,並為他們設廟享奠,當中就包括「前秦丞相王猛」。
及至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宋室依照唐代慣例,為古代名將設廟,七十二位名將中包括王猛。
在北宋年間成書的《十七史百將傳》中,王猛亦位列其中。
司馬光如此評價:「昔周得微子而革商命,秦得由余而霸西戎,吳國得伍員而克強楚國,漢得陳平而誅項籍,魏得許攸而破袁紹;彼敵國之材臣,來為己用,進取之良資也。王猛知慕容垂之心久而難信,獨為不念燕尚未滅,垂以材高功盛,無罪見疑,窮困歸秦,未有異心,遽以猜忌殺人,是助燕為無道而塞來者之門也,如何其可哉!故秦王堅禮之以收燕望,親之以盡燕情,寵之以傾燕眾,信之以結燕心,未為過矣。猛何汲汲於殺垂,乃為市井鬻賣之行,有如嫉其寵而讒之者,豈雅德君子所宜為哉!」
康熙帝評價他:「王猛之事秦,竭忠盡智,至於臨歿之時,猶惓惓以善作善,成望秦王追從前聖,宜其主眷優隆,為人臣之所當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