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隔壁有一戶人家,老人今年差不多70歲,女兒獨自一人撫養著兩個兒子,她在一家私人企業上班,一個月差不多也就掙個兩三千,養兩個正上學的孩子還是挺吃力,日子不算寬鬆。
老人關心女兒,總是想能儘力幫助女兒,每月還拿出自己的退休金接濟她們,平常女兒上班,孩子就交給老人在帶。
老人生活比較節儉,小病小痛的根本不願去醫院看,也常常要求外孫們節儉,我常常看到孫子們想要買個什麼東西,老人從不會爽快的答應,而是會朝孫子一頓罵:買什麼買?你媽掙錢多不容易,你們就不知道節約一點,什麼都要買,你媽的錢都被你們花完了!如果不是為了養你們,你媽日子好過多了!
一段咆哮下來,孩子眼睛裡的光暗淡下去,不聲不響獨自離開了。
說實話,我真的很不贊成老人的教育方式。在傳統觀念中,節儉是一個毫無爭議的美德,但是通過向孩子「哭窮」的方式來讓孩子學會節儉,卻是最不可取,也毫不明智的方式。
孩子本該是明媚無憂的年紀,卻過早的要去體驗生活的不易,要去思考父母為自己花錢背後的原因,是不是太殘忍?
2 哭窮對孩子有哪些影響?
(1)被哭窮的孩子沒有幸福感
在綜藝節目《做家務的男人》中,演員張歆藝講述了自己的過去。
袁弘問她:如果有機會可以回到過去,重活一次,你是否願意回去?
張歆藝毫不猶豫地回答:不願意,小時候太苦了。
她說:小的時候家裡沒錢,上初中了,還穿爸爸的勞保鞋,沒有一條屬於自己的牛仔褲,衣服都是媽媽拆了舊毛衣織的……..
而更讓她難過的是,有一次媽媽承諾她:「只要你考到班裡前幾名,我就給你買一雙小白鞋。」
太想得到小白鞋的張歆藝,將所有玩的時間都給了學習,從沒用功讀書的她像是換了一個人。
到考試的時候,她早早超過媽媽頂下的名次,可將她將成績單拿到媽媽面前時,媽媽卻食言了,理由也不過是:不用買,買不起。
而這件事對張歆藝打擊是巨大的,她久久不能忘懷,直到成名後,這件事仍是她的心結,被她拿出來反覆說,過去就像一根苦瓜,讓她心裡充滿苦澀的不幸福感。
不過只是99塊錢罷了,其實家裡並沒有窮到真買不起的地步,不過是家長習慣性的哭窮和食言。
張歆藝立志:有錢後我要買很多很多的小白鞋。
你以為哭窮可以培養出節儉的好孩子,其實可能得不償失。過去人們常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其實他們也不過是過早體會到生活的艱辛罷了。
越懂事,越可憐,因為貧窮帶來的自卑感在心中蔓延。
連正常的小小慾望都得不到滿足,談什麼幸福感!
(2) 哭窮會影響孩子的價值觀
家長總是用窮去搪塞孩子的需求,到後面孩子已經不再告訴你他想要什麼了,因為說了也沒用,那還說什麼!
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活生生扎心的少年犯自述:
「每次小小的願望,小小的渴求,都得不到實現。」
為了成為父母眼中懂事的小孩,我壓抑這慾望,看重金錢,斤斤計較,甚至為了錢變成了小偷。
第一次,我偷了辣條。
第二次,我偷了一根自動鉛筆。
第三次,我偷了一個便利貼。
哭窮的環境像是一劑毒藥,將人慢慢浸蝕,我的心態和觀念也變得畸形,可是心裡的慾望得不到正確的滿足釋放,它像野獸一樣膨脹,直到我偷了一個錢包,被警察抓住。
在《人民的名義》里,開頭有這樣一幕:面對滿滿一屋子的錢,趙德漢說:小時候太窮啦,窮怕了。
有這樣一句話說得很好:心扎窮根,必生貪婪之念,乃是罪惡之源。
而貧窮帶來的還有心裡的不安全感,總是害怕著失去,不敢進行風險投資,明明手裡有了足夠的金錢,卻不敢享受當下,總是害怕著哪一天會失去。他們把賺錢當成了頭等大事,其他的事情會選擇卻往往被忽略。
而哭窮教育往往會帶來一個後果:報復性消費。
童年不曾被滿足的願望,成年之後會加倍的消費滿足自己。
淘寶數據顯示:一年有7000萬成年人給自己買玩具其中90後比例高達57%。除了玩具之外,有的人還會大量購買超出自己能力範圍內的奢侈品,以消除內心的自卑感,卻完全不顧自己是否能承擔,是否透支了未來。
弗洛伊德說過:童年的不被滿足,哭窮的的環境,會讓人自卑,自卑的人長大後,更難自立。
3
相比一味對孩子哭窮,我想父母更應該做的是培養孩子正確的金錢觀。
(1)李雪老師曾說:能夠滿足孩子的,盡量滿足。
請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看似孩子表面在向你索取物質,其實她更想要的是你肯定的愛。
就算經濟條件不允許常常給孩子買想要的新型玩具,出國旅遊,但是你可以一年給他過一次難忘的生日,買一個他喜歡的蛋糕,送一個她想要很久的玩具。
一個月和孩子去看一場她喜歡的電影,帶她去遊樂場玩一次,其實真的不用花費多少錢,但這卻能讓孩子感到幸福,何樂為不為呢?
(2)和孩子一起擬定計劃
讓孩子參與家庭財務計劃,告訴孩子家裡大概的收支,有規劃的花錢。和孩子去超市的時候,先列出一個詳細清單,寫出必須要購買的物品,孩子也可以將她想要的東西寫出來,但一定要在合理開支範圍內。
(3)請認真的考慮孩子合理的請求,而不是一昧否定拒絕,但也需要告訴孩子,並不是所有東西都可以用錢購買,這世上還有很多錢買不到的東西,幫助孩子形成豐盈的內心世界,而這恰恰比金錢更珍貴。
(4) 從小訓練孩子的財商
猶太母親沙拉一生有三個孩子,其中兩個成了億萬富豪。
在沙拉剛回到以色列的時候,還保留著中國母親的特色,什麼都不讓孩子動手,每天不管多累都捨不得用孩子一下,一家人就靠她包春卷販賣為生。
直到一天,隔壁的大嬸看不過去了,跑來將沙拉大罵了一頓:不是生了孩子就叫母親,養孩子可是另外一回事。
「鄰居太太告訴我,猶太家庭沒有免費的食物和照顧,任何東西都是有價格的,每個孩子都必須學會賺錢,才能獲得自己需要的一切。這樣的教育手段看上去比較殘酷,但我還是決定,改變他們,培養他們。」
沙拉認真思考了鄰居的話,在家裡建立了一項新制度—有償生活制,在家裡吃一次飯,每個孩子都需要支付約2元錢,請母親洗衣服,則要支付1元。
同時沙拉也將自己的春卷批發給孩子,讓他們帶到學校自己販賣,除了本錢,利潤自行分配。
三個孩子帶回了三種售賣方式:以華舉辦講座,將春卷分成小塊提供給聽眾品嘗,每人支付10新阿高洛購買入場卷。一場演講下來,他掙了900新阿高洛。
輝輝選擇了批發出售,以每個40新阿高洛的價格,將春卷賣給了學校餐廳,掙了200新阿高洛,並且還得到了一項業務:每天向餐廳提供100個春卷。
妹妹選擇了零售,每個春卷買50新阿高洛,掙了400新阿高洛。
孩子們得到了鍛煉,經濟頭腦也在不斷提高,在30歲前,兩個哥哥都成了億萬富豪。
貧窮不是孩子的錯,別把你的貧窮焦慮轉嫁到孩子身上,他們沒有責任也不應該承擔這種結果,不管窮養富養,都不如父母的用愛養育。
那些被「窮養」的孩子,最後都被「養窮」了
1
我隔壁有一戶人家,老人今年差不多70歲,女兒獨自一人撫養著兩個兒子,她在一家私人企業上班,一個月差不多也就掙個兩三千,養兩個正上學的孩子還是挺吃力,日子不算寬鬆。
老人關心女兒,總是想能儘力幫助女兒,每月還拿出自己的退休金接濟她們,平常女兒上班,孩子就交給老人在帶。
老人生活比較節儉,小病小痛的根本不願去醫院看,也常常要求外孫們節儉,我常常看到孫子們想要買個什麼東西,老人從不會爽快的答應,而是會朝孫子一頓罵:買什麼買?你媽掙錢多不容易,你們就不知道節約一點,什麼都要買,你媽的錢都被你們花完了!如果不是為了養你們,你媽日子好過多了!
一段咆哮下來,孩子眼睛裡的光暗淡下去,不聲不響獨自離開了。
說實話,我真的很不贊成老人的教育方式。在傳統觀念中,節儉是一個毫無爭議的美德,但是通過向孩子「哭窮」的方式來讓孩子學會節儉,卻是最不可取,也毫不明智的方式。
孩子本該是明媚無憂的年紀,卻過早的要去體驗生活的不易,要去思考父母為自己花錢背後的原因,是不是太殘忍?
2 哭窮對孩子有哪些影響?
(1)被哭窮的孩子沒有幸福感
在綜藝節目《做家務的男人》中,演員張歆藝講述了自己的過去。
袁弘問她:如果有機會可以回到過去,重活一次,你是否願意回去?
張歆藝毫不猶豫地回答:不願意,小時候太苦了。
她說:小的時候家裡沒錢,上初中了,還穿爸爸的勞保鞋,沒有一條屬於自己的牛仔褲,衣服都是媽媽拆了舊毛衣織的……..
而更讓她難過的是,有一次媽媽承諾她:「只要你考到班裡前幾名,我就給你買一雙小白鞋。」
太想得到小白鞋的張歆藝,將所有玩的時間都給了學習,從沒用功讀書的她像是換了一個人。
到考試的時候,她早早超過媽媽頂下的名次,可將她將成績單拿到媽媽面前時,媽媽卻食言了,理由也不過是:不用買,買不起。
而這件事對張歆藝打擊是巨大的,她久久不能忘懷,直到成名後,這件事仍是她的心結,被她拿出來反覆說,過去就像一根苦瓜,讓她心裡充滿苦澀的不幸福感。
不過只是99塊錢罷了,其實家裡並沒有窮到真買不起的地步,不過是家長習慣性的哭窮和食言。
張歆藝立志:有錢後我要買很多很多的小白鞋。
你以為哭窮可以培養出節儉的好孩子,其實可能得不償失。過去人們常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其實他們也不過是過早體會到生活的艱辛罷了。
越懂事,越可憐,因為貧窮帶來的自卑感在心中蔓延。
連正常的小小慾望都得不到滿足,談什麼幸福感!
(2) 哭窮會影響孩子的價值觀
家長總是用窮去搪塞孩子的需求,到後面孩子已經不再告訴你他想要什麼了,因為說了也沒用,那還說什麼!
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活生生扎心的少年犯自述:
「每次小小的願望,小小的渴求,都得不到實現。」
為了成為父母眼中懂事的小孩,我壓抑這慾望,看重金錢,斤斤計較,甚至為了錢變成了小偷。
第一次,我偷了辣條。
第二次,我偷了一根自動鉛筆。
第三次,我偷了一個便利貼。
哭窮的環境像是一劑毒藥,將人慢慢浸蝕,我的心態和觀念也變得畸形,可是心裡的慾望得不到正確的滿足釋放,它像野獸一樣膨脹,直到我偷了一個錢包,被警察抓住。
在《人民的名義》里,開頭有這樣一幕:面對滿滿一屋子的錢,趙德漢說:小時候太窮啦,窮怕了。
有這樣一句話說得很好:心扎窮根,必生貪婪之念,乃是罪惡之源。
而貧窮帶來的還有心裡的不安全感,總是害怕著失去,不敢進行風險投資,明明手裡有了足夠的金錢,卻不敢享受當下,總是害怕著哪一天會失去。他們把賺錢當成了頭等大事,其他的事情會選擇卻往往被忽略。
而哭窮教育往往會帶來一個後果:報復性消費。
童年不曾被滿足的願望,成年之後會加倍的消費滿足自己。
淘寶數據顯示:一年有7000萬成年人給自己買玩具其中90後比例高達57%。除了玩具之外,有的人還會大量購買超出自己能力範圍內的奢侈品,以消除內心的自卑感,卻完全不顧自己是否能承擔,是否透支了未來。
弗洛伊德說過:童年的不被滿足,哭窮的的環境,會讓人自卑,自卑的人長大後,更難自立。
3
相比一味對孩子哭窮,我想父母更應該做的是培養孩子正確的金錢觀。
(1)李雪老師曾說:能夠滿足孩子的,盡量滿足。
請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看似孩子表面在向你索取物質,其實她更想要的是你肯定的愛。
就算經濟條件不允許常常給孩子買想要的新型玩具,出國旅遊,但是你可以一年給他過一次難忘的生日,買一個他喜歡的蛋糕,送一個她想要很久的玩具。
一個月和孩子去看一場她喜歡的電影,帶她去遊樂場玩一次,其實真的不用花費多少錢,但這卻能讓孩子感到幸福,何樂為不為呢?
(2)和孩子一起擬定計劃
讓孩子參與家庭財務計劃,告訴孩子家裡大概的收支,有規劃的花錢。和孩子去超市的時候,先列出一個詳細清單,寫出必須要購買的物品,孩子也可以將她想要的東西寫出來,但一定要在合理開支範圍內。
(3)請認真的考慮孩子合理的請求,而不是一昧否定拒絕,但也需要告訴孩子,並不是所有東西都可以用錢購買,這世上還有很多錢買不到的東西,幫助孩子形成豐盈的內心世界,而這恰恰比金錢更珍貴。
(4) 從小訓練孩子的財商
猶太母親沙拉一生有三個孩子,其中兩個成了億萬富豪。
在沙拉剛回到以色列的時候,還保留著中國母親的特色,什麼都不讓孩子動手,每天不管多累都捨不得用孩子一下,一家人就靠她包春卷販賣為生。
直到一天,隔壁的大嬸看不過去了,跑來將沙拉大罵了一頓:不是生了孩子就叫母親,養孩子可是另外一回事。
「鄰居太太告訴我,猶太家庭沒有免費的食物和照顧,任何東西都是有價格的,每個孩子都必須學會賺錢,才能獲得自己需要的一切。這樣的教育手段看上去比較殘酷,但我還是決定,改變他們,培養他們。」
沙拉認真思考了鄰居的話,在家裡建立了一項新制度—有償生活制,在家裡吃一次飯,每個孩子都需要支付約2元錢,請母親洗衣服,則要支付1元。
同時沙拉也將自己的春卷批發給孩子,讓他們帶到學校自己販賣,除了本錢,利潤自行分配。
三個孩子帶回了三種售賣方式:以華舉辦講座,將春卷分成小塊提供給聽眾品嘗,每人支付10新阿高洛購買入場卷。一場演講下來,他掙了900新阿高洛。
輝輝選擇了批發出售,以每個40新阿高洛的價格,將春卷賣給了學校餐廳,掙了200新阿高洛,並且還得到了一項業務:每天向餐廳提供100個春卷。
妹妹選擇了零售,每個春卷買50新阿高洛,掙了400新阿高洛。
孩子們得到了鍛煉,經濟頭腦也在不斷提高,在30歲前,兩個哥哥都成了億萬富豪。
貧窮不是孩子的錯,別把你的貧窮焦慮轉嫁到孩子身上,他們沒有責任也不應該承擔這種結果,不管窮養富養,都不如父母的用愛養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