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皇帝」一詞是對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稱呼,但是「皇帝」的稱號是怎麼來的,又是誰發明的皇權制度呢?劇照:秦始皇
中國在嬴政手裡完成了大一統,統一六國後的國家,並不是太平無事了,由於長期的戰爭導致各地的差異是非常巨大的,文化的差異、制度的差異、經濟的差異等等。為了鞏固帝國統一這個核心,秦王嬴政在這各方面都進行了行之有效的改革,從而使得秦王朝空前的強大。帝國的強大,使得嬴政的野心也逐漸膨脹了,「始皇帝」的稱號也加註於己身。那麼「皇帝」一稱又是怎麼來的呢?「始皇帝」又是如何加註於嬴政的身上的呢?
「皇帝」一稱的由來公元前221年,吞併六國的戰爭剛結束,嬴政就向外界發布了征討六國的合法性:之所以要討伐六國,完全是韓、趙、楚、魏最先背棄盟約,另外兩國燕、齊更是把秦國當做眼中釘肉中刺,所以我就要把你們都消滅掉。而這些功業都是我嬴政以「眇眇之身」去做成的,所以我要建國定號。
有史料記載,在定號的過程中,眾位大臣是經過激烈討論的,有人認為
「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候服夷服,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能及」
所以就向嬴政建議用「泰皇」這一稱號作為他的稱號,發布的命令用「詔」表達,天子就用「朕」作為自稱。
但是這一計議並沒有得到嬴政的認可,嬴政認為自己的功績是前無古人的,上古時代的三皇五帝已被遠遠的甩在身後了,「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因而他要棄用"泰皇"這一古代最尊崇稱號,而是要在三皇五帝中選取兩字作為自己的稱號,"皇帝"的稱號就此而來,意思就是自己已超越了三皇五帝,自稱"始皇帝",以後的就沿用皇帝稱號,只在前面加上二世、三世及至萬世不衰。所以後世就將嬴政稱為秦始皇。
皇權制度的制定在國外,皇帝這個稱呼無非就是和國王之類的稱呼是一樣的,沒有什麼本質區別。但是在古代的中國,皇帝的權威是至高無上的,只有皇帝可以封"王",反過來"王"是沒有權利封"皇帝"的,否則就是僭越。這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發明,並且給這個發明制定了一系列的規章制度,用來維護皇權的尊崇。虎符
一個國家的最高統帥就是皇帝,其地位和權力是無人能及的。他可以任免政府內的所有官員。皇帝自稱"朕",發布的命令稱為"詔"。在下發的詔書上都是有印戳的,而這個印戳的來源就是皇權的像征–玉璽。
秦朝的玉璽有兩種,一種是象徵皇權的,只有擁有這枚玉璽的人才是正統的皇帝,它是由聞名於世的和氏璧精雕而成的,璽是四寸見方,在頂部有五條龍盤距,底部所雕"受命於天既壽永昌"之字是由李斯所寫,此印用於皇位傳承,稱傳國玉璽;還有一種共有六塊,分別雕有「皇帝行璽」、"皇帝之璽"、「皇帝信璽」、「天子行璽」、「天子之璽」、「天子信璽」,這六塊印也是用上好的玉石製作的,其作用也各有不同,有用作詔書上的,有私人信函的等,後世也有皇帝用在自己字畫上賞賜臣下,以示恩寵的。這六塊璽被稱作「乘御六璽」。璽是皇家御用之物,其他人是沒有資格用的,就像朕、詔等一樣,專人專用。
自己的名號確定以後,與皇帝有關之人的各種稱號也該議定了。經議定:皇帝的父親當然也應該是皇帝,只不過是已不在位的皇帝,只能尊其為「太上皇」,母親為「皇太后」,皇帝的原配妻子稱「皇后」。名號計議已定,就該有顯示皇帝尊崇的規章制度了,於是秦始皇就讓人制定了朝儀,皇帝高座議事大廳正中,在傳令官的引導之下,群臣方可進殿朝見皇帝;上書議事也要按照規定的格式書寫:臣XXX昧死言。後世將朝見禮節弄的更是繁複,三跪九叩,三呼「萬歲」等禮節是層出不窮。
帝位變更風波自從秦始皇將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稱為「皇帝」後,中國兩千多年的時間裡,皇帝就大權在握,享生殺予奪之大權。秦王朝所逐步完善的統治機構,差不多沿用了整個封建社會,而皇權的獨大,不僅是世人羨慕的對象,更是世人爭鬥的誘因,由此引發的戰爭更是使得天下大亂,民不聊生。
有史記載:當年秦始皇出遊時的陣勢就引起了項羽的反感,更是激發了他的鬥志「彼可取而代之」。劉邦在率軍進入咸陽之時,阿房宮中的一切都是見所未見的,這個「亭長」猶如劉姥姥進大觀園般眼花繚亂,如果不是逼於無奈,「好美姬」的劉邦只怕會留下做個現成的皇帝。阿房宮2012
自此,皇位的更替就充滿了爾虞我詐,能夠順風順水傳承下去的那叫鳳毛麟角。死亡、殺戮、政變這些在皇宮內院可以說是幾乎每天都在上演,每個人都在為那把龍椅你爭我奪,子戧父,兄鴆弟,生在皇家似乎已無親情,只有權勢地位。這一切都為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政治史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參考文獻:《史記•秦始皇本記》《史記•項羽本記》
秦始皇的「始皇帝」的稱號由來,「皇帝」的稱號又是怎麼發明的
我們都知道「皇帝」一詞是對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稱呼,但是「皇帝」的稱號是怎麼來的,又是誰發明的皇權制度呢?
劇照:秦始皇
中國在嬴政手裡完成了大一統,統一六國後的國家,並不是太平無事了,由於長期的戰爭導致各地的差異是非常巨大的,文化的差異、制度的差異、經濟的差異等等。為了鞏固帝國統一這個核心,秦王嬴政在這各方面都進行了行之有效的改革,從而使得秦王朝空前的強大。帝國的強大,使得嬴政的野心也逐漸膨脹了,「始皇帝」的稱號也加註於己身。那麼「皇帝」一稱又是怎麼來的呢?「始皇帝」又是如何加註於嬴政的身上的呢?
「皇帝」一稱的由來
公元前221年,吞併六國的戰爭剛結束,嬴政就向外界發布了征討六國的合法性:之所以要討伐六國,完全是韓、趙、楚、魏最先背棄盟約,另外兩國燕、齊更是把秦國當做眼中釘肉中刺,所以我就要把你們都消滅掉。而這些功業都是我嬴政以「眇眇之身」去做成的,所以我要建國定號。
有史料記載,在定號的過程中,眾位大臣是經過激烈討論的,有人認為
「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候服夷服,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能及」
所以就向嬴政建議用「泰皇」這一稱號作為他的稱號,發布的命令用「詔」表達,天子就用「朕」作為自稱。
但是這一計議並沒有得到嬴政的認可,嬴政認為自己的功績是前無古人的,上古時代的三皇五帝已被遠遠的甩在身後了,「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因而他要棄用"泰皇"這一古代最尊崇稱號,而是要在三皇五帝中選取兩字作為自己的稱號,"皇帝"的稱號就此而來,意思就是自己已超越了三皇五帝,自稱"始皇帝",以後的就沿用皇帝稱號,只在前面加上二世、三世及至萬世不衰。所以後世就將嬴政稱為秦始皇。
皇權制度的制定
在國外,皇帝這個稱呼無非就是和國王之類的稱呼是一樣的,沒有什麼本質區別。但是在古代的中國,皇帝的權威是至高無上的,只有皇帝可以封"王",反過來"王"是沒有權利封"皇帝"的,否則就是僭越。這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發明,並且給這個發明制定了一系列的規章制度,用來維護皇權的尊崇。
虎符
一個國家的最高統帥就是皇帝,其地位和權力是無人能及的。他可以任免政府內的所有官員。皇帝自稱"朕",發布的命令稱為"詔"。在下發的詔書上都是有印戳的,而這個印戳的來源就是皇權的像征–玉璽。
秦朝的玉璽有兩種,一種是象徵皇權的,只有擁有這枚玉璽的人才是正統的皇帝,它是由聞名於世的和氏璧精雕而成的,璽是四寸見方,在頂部有五條龍盤距,底部所雕"受命於天既壽永昌"之字是由李斯所寫,此印用於皇位傳承,稱傳國玉璽;還有一種共有六塊,分別雕有「皇帝行璽」、"皇帝之璽"、「皇帝信璽」、「天子行璽」、「天子之璽」、「天子信璽」,這六塊印也是用上好的玉石製作的,其作用也各有不同,有用作詔書上的,有私人信函的等,後世也有皇帝用在自己字畫上賞賜臣下,以示恩寵的。這六塊璽被稱作「乘御六璽」。璽是皇家御用之物,其他人是沒有資格用的,就像朕、詔等一樣,專人專用。
自己的名號確定以後,與皇帝有關之人的各種稱號也該議定了。經議定:皇帝的父親當然也應該是皇帝,只不過是已不在位的皇帝,只能尊其為「太上皇」,母親為「皇太后」,皇帝的原配妻子稱「皇后」。名號計議已定,就該有顯示皇帝尊崇的規章制度了,於是秦始皇就讓人制定了朝儀,皇帝高座議事大廳正中,在傳令官的引導之下,群臣方可進殿朝見皇帝;上書議事也要按照規定的格式書寫:臣XXX昧死言。後世將朝見禮節弄的更是繁複,三跪九叩,三呼「萬歲」等禮節是層出不窮。
帝位變更風波
自從秦始皇將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稱為「皇帝」後,中國兩千多年的時間裡,皇帝就大權在握,享生殺予奪之大權。秦王朝所逐步完善的統治機構,差不多沿用了整個封建社會,而皇權的獨大,不僅是世人羨慕的對象,更是世人爭鬥的誘因,由此引發的戰爭更是使得天下大亂,民不聊生。
有史記載:當年秦始皇出遊時的陣勢就引起了項羽的反感,更是激發了他的鬥志「彼可取而代之」。劉邦在率軍進入咸陽之時,阿房宮中的一切都是見所未見的,這個「亭長」猶如劉姥姥進大觀園般眼花繚亂,如果不是逼於無奈,「好美姬」的劉邦只怕會留下做個現成的皇帝。
阿房宮2012
自此,皇位的更替就充滿了爾虞我詐,能夠順風順水傳承下去的那叫鳳毛麟角。死亡、殺戮、政變這些在皇宮內院可以說是幾乎每天都在上演,每個人都在為那把龍椅你爭我奪,子戧父,兄鴆弟,生在皇家似乎已無親情,只有權勢地位。這一切都為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政治史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參考文獻:《史記•秦始皇本記》《史記•項羽本記》